第A5版:四明笔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5月10日 星期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杰地灵东陈村

陈武耀

  【乡土情怀】

  东陈村是象山县的一个文化古村,陈姓村民占村总人口的近一半。南宋末,陈姓始祖五十四评事自福建迁象山,卜居姆岭下之东南建村,因而命名为东陈。村以“诗书耕读”传家,历来人杰地灵名士辈出,明代嘉靖年间有入太学深造、后任河南省罗山知县的清官陈文昌,近代更是涌现了陈之翰、陈得善、陈畲等一批文人,其中最有名的便是经史大师陈汉章。

  到达东陈村的那天下午,只见四处张灯结彩,好不热闹,一派过节的喜庆气氛,不免让我们有一种沾了喜气的感觉。原来上午村里刚举行纪念陈汉章先生诞辰一百五十周年暨陈氏家族七次重修宗谱封谱的庆典。修宗谱是件大事,听说中午办了108桌酒席,除了村里的陈姓子孙,还有周边及外地的许多陈氏后裔都赶了过来,追本溯源,共叙宗亲情谊,非常开心。下午照例是在村西的鉴池公祠做戏文,而且要连做七天七夜呢。

  我们先去陈汉章故居,这是一座两层青砖木结构四合院楼房,为晚清建筑,由学圃堂和缀学堂组成,颇具书香农本气息。正大门壁上“陈汉章故居”五字,系“学术泰斗”季羡林所题;门额上刻“戬榖”两字,意谓福禄,亦含尽善之意。我想,福禄表达了主人对全家的美好祝福,尽善也一定是主人的家风吧。故居现已被辟为纪念馆,成为了解先生生平事迹和学术贡献的场所。陈汉章(1864—1938年),原名得闻,字伯弢,因《诗经》“倬彼云汉,为章于天”句而改名汉章,号倬云。他幼承家学,博览群书,6岁能吟诗“为臣如不忠,匈奴便来乱。”聪慧的天资,加上后天的努力,使他学贯经史子集,终成一代鸿儒,著作等身,人称“两脚书橱”。早年赴杭州求学,与章太炎一起师从儒学名流俞樾先生门下,专攻经史,章太炎称他“浙中朋辈,博学精思,无出阁下右者。”光绪十四年(1888年)得中举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陈汉章任象山劝学所总董,劝导城乡普设小学,并捐私财在鉴池公祠创办东陈小学。后执教于北京大学、南京中央大学多年,桃李满天下,当代不少著名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如冯友兰、顾颉刚、范文澜、茅盾、许德珩、季羡林等人,都是他的学生。他总纂的民国《象山县志》,被誉为江南四大名志之一。

  都说盛世修谱,东陈村的《陈氏宗谱》创修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以后多次重修,第六次重修于民国11年(1922年),由陈汉章和其胞弟陈畲主持。说起陈畲,其实也是一个大学问家,擅书法,他紧随其兄在1889年成为恩科举人,并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高中进士,历任工部、吏部主事,文选司主稿等职,后升员外郎、丞参上行走。民国时陈畬应聘总纂《新昌县志》。但他在其兄面前从不以进士自居,也不许乡间族人叫他进士,可见手足情深,因此兄弟俩有“大举人”、“小举人”之称。

  信步来到被称作“新祠堂”的鉴池公祠,戏台前挤满看戏的村民。陈增荣告诉我们,过去鉴池公祠占地10亩,曾是当年象山规格最高的祠堂之一,不但气势宏伟,建筑工艺也十分精美,惜因天灾人祸,如今的规模不及当年,特别是“文革”扫“四旧”时,祠内的文物被毁,许多石雕、砖雕、木雕现在都看不到了。鉴池公祠建于清末光绪年间,让我惊讶的是,竟是由一个女子发起建造的,她便是村人陈昌朴的遗孀孔粹卿,按辈分还是陈汉章的伯母。孔粹卿生活简朴,却热心公益,救贫济困造桥铺路,还独资兴建了这个祠堂,建窑烧制砖瓦、采办建材及聘请各地工匠皆亲力亲为,最终以鄞州天童寺、天台国清寺等寺院建筑式样为蓝本,历时十年,耗资数万建成,并以十四世祖茂宁公号“鉴池”命名为鉴池公祠。陈增荣说,以前杭州有座象山乡试会馆,也是孔粹卿所建,陈汉章参加乡试时就住在那里。为何要在杭州建会馆?这要从其夫陈昌朴说起。陈昌朴原是个秀才,去杭州参加乡试因住不上旅馆染病身亡。为了不让亡夫的悲剧重演,孔粹卿悲痛之余慷慨解囊造会馆,供赴杭参加乡试的象山籍秀才食宿,做了件功德无量的事。光绪帝为此颁发圣旨赠赐她“一品夫人”,另赠“善承夫志”匾额。

  对应于新祠堂,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在村东还有个修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的老祠堂,可惜在1956年“8.1”大台风中,全村三分之一房屋被毁,其中包括老祠堂,今已不复存在。据村里的老人回忆,文昌阁也毁于那次大台风,1995年重修。本想去看看,感受一下书香氛围,因限于行程安排,来不及前往观瞻。其实,东陈村还有很多景观,如神武坊陈元帅庙遗址、陈汉章墓,等等,都值得一走,用陈增荣的话说,我们只走了不到一半的地方。

  神武坊陈元帅庙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祀南宋丞相陈宜中从子陈元帅(名已佚),理宗时屡立战功擢升陈元帅,元军南侵,陈元帅护王室至象山金井湾,得暴病而逝,遂葬姆岭之麓。弥留之际对身边随从说:吾世受宋恩,生不能报,死当为厉鬼杀贼。明嘉靖年间倭寇来犯,兵备道谭纶出兵围剿,陈元帅以神兵助阵,大败倭寇,于是修庙建坊以为纪念。现在看来,“神兵助阵”虽近乎荒诞,但作为民间传说也自然有它生存的土壤和魅力,那就是国泰民安历来是民众追求的生活,当外敌入侵时,除了奋起反抗,别无选择。民国时期,陈畲曾出面进行管理修缮,在神武坊两旁加塑历朝象山名人像,柱联、殿额皆出自陈畲手笔。相传,当初庙内陈元帅像为红脸锡头,全身木雕,战袍披挂,威风凛凛,后其头被盗,陈畲改用檀香木制作重新按上。正殿的墙上曾绘有《陈元帅平倭图》,场面十分壮观。村民说,过去神武坊山门建有戏台,每逢春节,雇请戏班演戏庆贺新春,农历七月初九村民则抬着神武坊陈元帅的座轿下村巡游,以庆丰收。

  陈汉章的墓在姆岭山麓,坐北朝南,原建于1938年,“文革”时夷为平地,1982年重修,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绿树掩映中,有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许德珩题写的墓碑,还有缀学亭及纪念碑等附属建筑供人瞻仰缅怀。斯人虽逝,先生严谨治学精神和爱乡爱国情怀堪为后世楷模,令人高山仰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