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都市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5月12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感于“甬昆”的消亡

  □路远

    说起昆曲,不少人知道它是产生于苏州昆山(古属太仓州)一带的、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很少人会想到它与宁波有什么关系。日前,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昆曲研究学者周秦在“天一讲堂”演讲中,特意提到了“甬昆”。由于余姚腔是明代昆曲四大声腔之一,因而他说:“宁波是昆曲发展史上必须提到的一个重镇。”他认为甬昆是一个很纯粹的昆曲流派,没有跟其他的剧种结合在一起,有浙东文化特色。上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苏州还曾两次把宁波老艺人请到苏州去教年轻人。周秦惋惜地说,那时“甬昆”还是我们研究昆曲的一个重要对象,但是它现在死掉了,“传统文化遗产就这样不经意地从我们身边悄悄地流走了”(5月11日《宁波日报》)。这是文化遗产“行走在消逝中”的又一身边例证。

  昆曲与京剧一样,可称为“国粹”、“国宝”。假若“甬昆”没有消失,假若这一昆曲流派至今仍活跃在宁波城乡乃至全国舞台上,那将为宁波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多少“含金量”、宁波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多少层级!中华民族戏剧百花园也必然“锦上添花”,增加一朵奇葩。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即属于后者,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近年成为热门词汇,也是新世纪以来联合国机构工作的重点之一。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囿于片面发展观与畸形政绩观,我国城乡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其中不少种类渐趋消亡。而一些人却不以为意、毫不愧疚,这是最令人焦心的。说得重一些,让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失,有罪于民族文化,有罪于子孙后代。

  近年来,宁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有一定作为,令人欣慰,但仍有待努力。笔者五一期间在文化广场“第二届阿拉非遗汇”上见到,不少“非遗”传承人年纪偏大,宁海虎头帽、余姚土布和香袋荷包等手艺展示者中,不少人是七八十岁的老奶奶,面临年龄断层与失传的危险。

  要让文化遗产不至于消亡,首先全社会应确立“文化守土”意识,要大力为“文化遗产保护”鼓与呼,像捍卫祖国领土那样自觉地去捍卫它。在此前提下,努力做到“四要”:一要爱护,二要传承,三要展示,四要创新。“爱护”是保护的前提,“传承”是保护的关键,“展示”是扩大文化遗产影响、提升其社会价值的手段,“创新”是永葆文化遗产生命力、可持续发展力的重要一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