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特殊区域的传统保税加工业务起步于2001年,历经了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以及综合保税区的变迁。2013年,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加工货值182亿美元,保持了高基数下的稳定增长,带动和聚集了区内外上下游产业链。如今,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洗礼的加工企业们,正各自挖潜,沿着创新、转型、升级的路径,不断挖掘新的增长点。 加工:传统优势的基石 “加工制造始终是各类新兴产业的基石”,卡特彼勒(苏州)有限公司物流工程师朱敏如是认为。“关键是看企业如何善用各类有利条件,做优自己的优势项目。” 保税加工功能可以说是综合保税区最基础,也是最传统的功能,对于区内加工企业来说,从国外入区的料件免税免证,国内供应商提供的料件入区即退税,能够有效降低成本。“苏州工业园区综保区兼具的保税物流、贸易等衍生功能与保税加工功能互补、相互叠加,成为我们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希捷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关务经理张勇表示:“与加工区时代相比,公司的管理成本大幅降低。” 抱团:凝聚产业链新优势 上下游产业链抱团发展既是苏州工业园区综保区加工企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成为加工企业取得稳步发展的重要支撑。“产线上要是少个料,打个电话,一会儿就送来了。”张勇对苏州长城开发科技有限公司的配送非常满意。长城开发公司2006年追随希捷公司落户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为其提供主要部件硬盘读写头。相比而言,区外的保税加工企业之间料件流转需要转出、转入企业分别向海关申报,不如区内企业之间流转方便快捷。 6年来,苏州工业园区综保区内的加工企业经营范围不断扩大,形成了硬盘、笔记本电脑、航空机械、流体设备等产业集聚。“抱团的结果,企业抗风险能力大大提升。”参与上下游配套企业物流配送的得尔达物流有限公司副总胡月仁深有感触。 创新:加工企业转型的春天 2003年进入苏州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的百得科技走的则是一条向产业上游进军、丰富产业链条的道路。对于电动工具的重要部件锂电池,以前该公司一直依赖于供应商。“如今公司介入锂电池生产行业,不仅可以满足自身需要,还可以对外提供一部分锂电池产品。”该公司货运主管曹明说道。 开发新产品是加工型企业在开拓利润空间中经常走的一条路。 主营通信电缆的康普公司近年来开始为新兴市场提供初装配的通信基站,此举需要归集使用来自国内外的保税及非保税料件。“区外加工企业开展此类业务将会遇到很多操作性困难,手续繁琐,管理成本高。”公司运营总监刘书禹介绍,“所有料件一旦入区都是保税料件,我们可以很方便地进行组装并最终出口。” 在苏州工业园区海关分管特殊区域的副关长朱春霞看来,加工型企业对产品开展维修、开发新品种,投入研发设计,一方面是完善产品加工、优化核心竞争力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将业务向高附加值环节升级,是转型升级的题中应有之义。 (王咏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