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文化视点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5月15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坛艺苑点将录

  严 龙 摄

  自述

  我出生在越剧之乡嵊州,母亲是位天赋极好的文艺爱好者,三姐妹里,母亲的好嗓音独独传给了我。1989年宁波文艺学校首届越剧班招生也是母亲替我报的名,结果千里挑一考上了。

  在校第三年,陈姗明老师根据我的嗓音特点和我特有的爆发力,让我从范派改学徐派。进宁波小百花越剧团后第二年,我参加全国青年演员“超达杯”大奖赛,在进入总决赛的30多位选手中,我是年龄最小的。参赛的《北地王·哭祖庙》一折,当时有5位选手都选了,陈姗明老师则根据我的武功基础,把排练路子作了调整,将吊毛、甩发、飞跪、僵尸等高难度动作合理地融入表演中,结果获得了冠军,这也让我深切地体会到艺术创新的巨大魅力。

  在把《真假驸马》改编为《荣华梦》的过程中,为了参“梅”,同时也为了给演员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剧团作出了大胆决定:让我一人同时分饰孪生兄弟两个角色,根据唱腔流派的表现风格,徐派演绎儒雅内秀的哥哥董文伯,范派则演绎憨厚纯朴的弟弟董文忡。在场景、唱腔等设计上,又借鉴了其他艺术剧种的表现手法。我也因此获得了第2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阿育王》是团里第一次将源自国外的古老传说搬上越剧舞台。首演之时,当充满异域风情的歌舞、突破常规的人物造型、恢弘唯美的精美场景、充满现代气息的舞美设计呈现在观众面前时,观众大呼:越剧还能这么演啊!包括中国戏剧界泰斗、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汪世瑜在内的专家们,对该剧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而更多的年轻观众,则因为这部戏成为新一代的越迷。《阿育王》也被评为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

  艺术实践,继承是根,创新是魂。创新犹如黎明时遥远的光亮,它吸引着我,鼓舞着我。(严 龙 整理) 

  张小君,1974年6月出生于嵊州,1989年9月考入宁波艺术学校,1992年毕业后加入宁波小百花越剧团。1993年获“超达杯”越剧“双十佳”青年演员大奖赛榜首,同年拜徐玉兰为师。2005年11月获第2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2014年4月起在宁波文艺学校任教。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