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时 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5月16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场暴雨验证“城市良心”

□余仁杰

  5月11日,6年来最强暴雨袭击深圳。截至当天21时,深圳平均雨量223.6毫米。统计显示150多处道路积水,20处片区发生内涝,再现了城区可“看海”、街道可“捕鱼”的尴尬景观;而且还出现石墙倒塌、小车被冲走、桥梁被河水冲垮……此前城市的繁华浓妆被轻易卸去。

  深圳可谓是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而且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城市,其30多年的建设确实是日新月异,但怎么会经不起这次仅6年来最强暴雨的袭击?这使笔者想起台湾作家龙应台说过的一句话:“验证一个城市是否发达,一场雨足矣。”当然,虽然绝不能借此全盘否定深圳的建设成就,但这至少也暴露了深圳在城市规划及建设中的不足。就与深圳毗邻的香港新界等地,当时同样遭受特大暴雨袭击,为何未出现深圳那样的尴尬?这恰是值得深思的。

  在我国,逢暴雨必涝的城市每年都有,光去年就有长沙、湘潭、西安、鄂尔多斯、武汉、成都、广州、昆明等多个城市。但深圳与它们不同的是,深圳是在一个小渔村的基础上完全新建起来的现代化大城市,没有老城区遗留下来的“历史不足”,那怎么也会经不起暴雨的袭击?问题在于:城市建设“重地上,轻地下”,只注重高楼林立、街道宽敞、设施气派,而对下水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殊不知“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一场暴雨就能验证得一清二楚。

  法国首都巴黎是座有千百年历史的大城市,该地也经常会遇到特大暴雨,但它从未变成过泽国。何以如此?就因它有长两千多公里的下水道系统。深圳就在海边,排水本很方便,当初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如果与香港一样注重下水道系统建设,方便排水,就会大大减轻或消除水患影响,或许“暴雨淹城”的尴尬就不会出现。

  与其暴雨后“看海捞鱼”,不如提前规划、未雨绸缪,完善城市地下排水等配套设施建设。即使如深圳等城市那样此前有所不足,但亡羊补牢也为时未晚。我们一直在强调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这对于今天的城市建设管理者来说,就是要丢弃以往只追求表面光鲜政绩的思维,牢记“城市的良心”,打造健全高效的城市排水系统。能够这么做,才能真正体现城市管理者为民生冷暖和城市繁荣而深谋远虑的责任和决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