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阳市大运河回洛仓遗址。 |
|
2014年5月16日,记者在洛阳市山陕会馆考察。(周建平 摄) |
本报记者 陈朝霞 中国大运河,一条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组成的横贯中国南北的运河系统,洛阳是其中隋唐大运河的起点。昨、前两日,在领略了中国大运河之京杭运河在燕鲁大地的雄浑和壮美后,“大运河:我们未来的生活”全媒体行动从枣庄折向西行,横跨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行程560余公里,来到本次行动的第十站古都洛阳,开始循着历史的足迹,翻开中国大运河之隋唐运河这部厚重史书,追寻隋唐大运河在历史深处展现的恢弘气势和生命张力。 中国历史上的大手笔 隋唐大运河这部厚重史书是由隋炀帝号令撰写的。 公元605年,隋炀帝将首都由长安迁往洛阳,并征调民工百万人,由杰出工程专家宇文恺主持,开凿大运河。至公元610年,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杭州),主航道全长2000多公里,沟通中国南北和东部、中部的“人”字形水运大动脉形成。 这是中国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大手笔。然而,隋炀帝绝没有想到的是,它直接导致了隋帝国的灭亡。唐朝著名诗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中“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的著名诗句,道尽了对隋炀帝悲怆衰亡命运的悲叹,也饱含着对隋唐大运河豪迈之气的歌颂。 洛阳大运河申遗办公室主任王阁感叹,从开凿到元代后改道废弃,一条隋唐大运河,延续了沿岸500多年的繁华,泽被至今。 王阁介绍,隋唐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融。依托这条运河,洛阳形成了丰都市、通远市和大通市三大市场。其中规模最大的丰都市集中了120个行业、3000多家商铺;规模最小的大通市,也有来自罗马、波斯、突厥的商人。大运河沿岸,则形成了扬州、苏州、杭州等名城名镇。 隋唐大运河还使洛阳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造就了其陆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地位。通过这条大运河,很多遣隋使、遣唐使到达洛阳,从东方运来的大米、丝绸、瓷器和茶叶等,从洛阳贩往西域;从西域运来的玉器、马匹、玻璃制品等,则从洛阳流向东南腹地和东北边塞,甚至远渡重洋来到日本、高丽和南洋。 历史遗存中散发的震撼 遗憾的是,我们来到洛阳,发现历史的繁华早已散尽,大运河的光芒只能在历史遗存中追寻。 在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一艘隋炀帝下江南龙舟模型无声地佐证着那段辉煌的历史。当年在上千公里的运河两岸,垂柳依依,龙舟绵延,“这艘龙舟长54.6米、宽13.65米、高12.29米,共四层100多个房间。据说,隋炀帝的船队浩浩荡荡,前面的船行走了两个月后,后面的船才开始出发。”王阁介绍。“从一艘龙舟便可看出帝王豪奢的生活,也可印证大运河两岸‘舳舻相继’的繁忙。” 大运河开通后,洛阳担负着南粮北运的任务,同时也成为南北贸易的重要商道。在洛阳大运河申遗点之一、当年的国家粮仓回洛仓遗址,记者为它的气势所震撼。只见这座粮仓东西长1140米、南北宽355米,中间东西向的街道宽28米,足可让现代的6辆汽车道通行。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王炬介绍,这里钻探出约700个仓窖,总储粮约1.93亿公斤。“这些仓窖呈上大下小的环形,仓口经过夯打防塌,整个仓壁和仓底经过火烧完全干燥,再涂有20厘米厚的青膏泥防渗漏,并铺有木板和竹席,这样的储粮技术比现代真空储粮保存的时间还长,前不久还有储粮专家来这里考察呢。” 在洛阳大运河另一申遗点、与当年洛阳隋唐皇城仅一墙之隔的含嘉仓160号仓窖遗址旁,王炬指着这个深6.2米,窖口直径11.1米的仓窖说:“含嘉仓有400多座这样的粮窖,每座粮窖能储25万公斤粮食,据此可推断其储粮12.5万吨。唐代天宝年间,全国储粮约1200万石,而仅含嘉仓的储量就达580万石,如此规模称得上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粮仓。它历经隋、唐、北宋三朝,沿用了500年。” 王炬告诉记者,考古挖掘中,发现这座仓城井然有序,既有东西南北交叉的十字大街,又有遍布仓城的仓窖区,还有设在西北角的管理区,东南部的新潭码头则是唐代武则天时最大的运河码头,这里“天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这两个粮仓与大运河的开凿同时建造,佐证着洛阳大运河漕运的枢纽地位和其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 王阁认为,虽然隋唐大运河在今天的洛阳不复存在已成遗址,但是它背后反映的是中国古代高超的储粮技术和科技水平,它对现代粮食储备、水利科技等有借鉴作用。“除了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洛阳还将建造回洛仓、含嘉仓遗址博物馆等,这是运河带给我们的文化传承和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