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昉 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印发《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原制订的细则经过24年的试行得到转正。新的细则体现了以控制总量为重点,以优化结构为关键,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发挥作用为目的,确立了“质量重于数量”的立党原则(据6月12日新华社电)。作为一个入党50年的老党员,笔者闻之深为期盼。 执政党的力量,来自党员质量。中央组织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达到8512.7万名,每年增长二三百万人,早已是世界第一大党,也是执政时间最长的政党之一。党员数量提升了,并不意味着党员质量同步增长。看到过一则材料,1945年,党的“七大”有个统计,当时在战场上牺牲了76万余人,其中党员32万余人,而军队里的党员总数不足三分之一。这个数据表明,那时党员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的。党取得了执政地位后,党员数量增长了很多倍,但群众对党员质量却渐有微词,这是很危险的。笔者在市委党校学习时,听教员讲,苏共在20万名党员时建国,200万名党员时卫国,2000万名党员时亡国。苏共后期混入了太多的投机分子,最终走向自我毁灭。这应该引起我们思考:发展党员必须把质量放在第一位,在执政和改革开放条件下尤其如此,“宁可少些,但要好些”。 增强政治定力,确保思想入党。笔者工作期间,曾接触过多名领导,从表象看,都是很优秀的,但最终蜕化变质了。他们利用执政党的地位,谋取一己私利。如果把他们在台上说的,与他们在背地里做的,两相对照,就会形成强烈反差!他们中有的入党时就动机不纯,有的是在入党后经不起考验变坏。钱正英同志曾说:“在我的心目中,共产党人和共产党员是有区别的。在组织上参加了党的,都可以称为共产党员;但是只有那些在思想境界上真正体现共产主义理想的,才能称得上共产党人。”对一个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来说,政治定力至关重要,就是要坚守党的理想和宗旨,真正从思想上入党,从源头上遏制腐败。 坚持问题导向,防止几种偏向。现实中,有几种现象必须引起组织部门重视:一是入党指标化。片面追求党组织全覆盖,限定时间、下达指标发展党员;二是入党宗族化。尤其在农村,要防止只在自己家族、宗族和与自己亲近的人中发展党员;三是入党功利化。今年教育部有个调查,称近八成大学生有入党意愿,学生入党为了找工作、考公务员,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往往在大三、大四突击发展党员;四是入党能人化。片面追求“能人效应”,迎合某些富人、能人的政治要求,降格以求,把他们拉入党内;五是入党庸俗化。在这项严肃的工作中,注入庸俗的关系学,甚至借机索贿受贿,这是更加不能容忍的。 疏通出口机制,纯洁党员队伍。邓小平同志曾提出:要划清一个界限,合格的才能做党员,不合格就不能做党员。不合格党员的退出并非无章可循,党章早有规定,但在很多地方成为一项“沉睡的规定”,除因违法乱纪被开除党籍外,一些不合格党员依然留在党内。让不合格党员退出来,这项工作必须强化,并且成为常态。党的大门是敞开的,入党是一个人政治上的庄严选择,如果对党失去信心,不愿继续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要求退党,对他们个人来说是自由的。入党也是对人民作出承诺的一种方式,如果不践行就等于撕毁承诺,就应该退出。这样的人离开党的队伍,对党来说是件好事,不仅不会使党受到削弱,相反,会使党更加纯洁,更有战斗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