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6月13日晚,甬剧《筑梦》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首演后,导演陈薪伊,这位直率可爱的老太太激动地对台下的观众说:“现在很流行真人秀,《沈三江》(《筑梦》曾用名)就是个真人秀。大家回去在网上找一下,有一个(宁波)人叫沈祝三,这是个真人……舞台上所有在观众心目中呈现神的形象的人,那肯定是伟大的、无私的、对人类有贡献的。沈三江就是我心中的神。” 的确,综观这几年甬剧新剧目创作,除了《典妻》改编自柔石的小说,其他像《桑兰》、《宁波大哥》,其主人公都源自于现实中真实的人物。从民间“田头山歌”迤逦而来的甬剧似乎天生与现实生活真实直联,作为“天下第一团”的甬剧团也正是凭着新创现实题材剧目砥砺前行。那么,这次为什么是沈三江(沈祝三)? 相遇也许是偶然。当创作者与那个曾经营造武汉三镇的沈祝三不期而遇之时,许多人尚不知道这个在武汉发展的宁波籍开发商所成就的大事业,至少对笔者而言是如此。事实上,在武汉,沈祝三大大有名。他是武汉民国十大历史人物之一,汉口现存最漂亮的老房子差不多都是沈祝三旗下的汉协盛营造厂盖的,它们几乎撑起武汉三镇的半壁江山。可以这么说,沈祝三是武汉开埠后名副其实的造城者,有着91年历史的富丽堂皇的汇丰银行大楼,也是汉协盛所建,至今仍是汉口沿江大道的地标建筑。 据资料记载,鼎盛时,汉协盛在武汉同时开工的工地有40多个,我们完全可以想见那时沈祝三的大手笔。有一个例子可以佐证沈祝三在生意场上开阖自如的气势:当时,汉口几乎所有大建筑都是由景明洋行的英国设计师海明斯、伯克莱设计。沈祝三与他们联手,景明洋行除了收取业主的设计费外,还可以得到汉协盛5%—10%的费用。而他们设计的建筑自然由汉协盛承建了。 让沈祝三名扬青史的是他承建了武汉大学。这座濒临东湖、号称世界最美丽校园之一的武汉大学,其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气势恢宏,布局精巧,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唯一完整规划且一气呵成的大学校园建筑。它与清华大学早期建筑和北京大学未名湖燕园建筑一起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但从商业角度而言,承建武大是沈祝三生意上的失败之作。与剧中情节不同的是,那时的沈祝三眼睛已完全失明。虽然看不见工程图纸,但沈祝三还是能凭人口说,默算工料,计算工价,指挥施工。在建造过程中,1931年武汉遭遇水灾,又逢经济大萧条带来的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最要命的是,承包工程时漏算了建武大须开山筑路的费用。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沈祝三还是坚持一不提高造价,二不拖供应商货款,三不拖欠工人工资,孜孜以求做精品工程、百年工程。最终,他不得不把一批房产和砖瓦厂抵押给银行,直到武汉沦陷时才偿债完毕。 生意场上精明的沈祝三为何在承建武大时显得那么“独头”而偏执,甚至不惜毁家输财,最终使汉协盛一蹶不振? 除了宁波帮商人诚信基因深植沈祝三心中,其个人成长历程以及对教育兴国的笃信,是他能无畏艰险、筑梦前行的动力。 编剧王晓菁在与北京媒体记者的交流中曾提及,沈祝三的老家在鄞州沈风水村,旁边就是号称浙东“进士第一村”的走马塘。从小家贫,早年丧父,沈祝三是个“读雨书”长大的孩子。所谓“读雨书”,就是浙东农村贫穷的孩子平时要帮家里放牛干活,只有到了下雨天,才能在私塾的门外听先生讲课。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或许是功成名就后的沈祝三一生待解的情结。 在武汉大学的落成仪式上,校长王世杰特别提到:“沈祝三的亏累是无可置疑的事实。可惜本校的经费也十分困难中,无法补偿他。”也许,这时人们最希望的是在嘉宾席上看到沈祝三的身影,这是荣誉也是告慰,但他却不见踪影。导演陈薪伊对此的解释就是:“在他眼中,大学是最神圣的殿堂。在隆重的开学典礼上,一个穷困潦倒的瞎子是不配出现在这种场合的”。1941年,64岁的沈祝三在困顿中一病不起。 我用比较多的篇幅来概述甬剧《筑梦》主人公原型的一生,无非想说明这个剧目在当下的现实意义。陈薪伊导演曾表示:戏剧要传播正能量,要把最优秀的人呈现在舞台上。而剧中主人公沈三江正是宁波帮中有灵魂、有梦想的商人代表,他身上所体现的也正是宁波曾有的被浓浓书香浸润的商帮文化。 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中国企业家思想研究中心主任、管理专家王育琨曾这样评价沈祝三:“比尔·盖茨与巴菲特在处理好自己的事情以后,开始关注社会重大问题的解决。中国早期的企业家沈祝三,却能超越自己的困境,关注社会的百年工程,更为不易。在他身上有着宁波商帮的‘商魂’,也有着可以照亮今日商业领袖的视野与价值。沈祝三的视野、价值和人生格局,尤其为当今中国所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