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四明笔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6月28日 星期六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锦堂师范南迁记

岑燮钧

  【思想散墨】

  1941年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更加猖狂。

  当时,早已迁至嵊县石下阳的浙江省立慈溪锦堂乡村师范学校也受到了严重威胁,因为距长乐前线很近,敌机不时飞临学校上空———上半年校舍就曾被炸毁过。

  过了寒假,锦堂师范春季又招了普师、简师各一班。乡村学校正需要大量的师资前去充实。教育,是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的希望,无论怎样,师范教育、乡村教育的旗帜都不能倒下。

  但是,由于学校地处前线,又不能不做好应付事变的准备,也许什么时候突然又有紧急情况,还得第二次内迁。校长郭人全未雨绸缪,收集浙江省及嵊县、东阳、磐安、仙居、缙云、永康等县的地图,对撤退的路线作好初步的设想;随后又派几名职员,带了地图,作进一步的实地调查和勘察,决定把白宅墅当作撤退的第一站,以玉山小学为第二站。当时,省内许多学校都迁往缙云壶镇,郭人全也打算以壶镇为迁校目的地。他派人打探了从玉山经天台的方山、磐安的大皿到壶镇的路线,了解到各处都有祠堂可以借用,才略放宽心。

  1942年5月15日,学校接到情报,日军大举进攻浙东,进逼嵊县。当此千钧一发之际,锦堂师范只能二次内迁。凌晨三时,郭人全携老带幼,带着锦堂师范,带着乡村教育的火种,在浙东沦陷之际,悲壮地上路了……

  当晚,他们就住在白宅墅。

  学校的经费是按月拨付的。一旦与省教育厅、财政厅失去联系,师生生活就会受到严重威胁。因此,郭人全把住在白宅墅的师生员工初步安顿好之后,就带了一个当时流行的警报袋———里面放的是破旧的毛巾和瓷杯,扮作普通的行人上路了。

  临走之时,郭人全告诉带队老师,如果长乐也被敌人占领,那么就退到玉山。他领到了经费,马上回来,与大家会合。第二天,郭人全独自一人,下桃树岩岭,经过“八达”到郭宅老家过夜。第三天,雇了一辆独轮车,到后岭山公共汽车站,打算乘车前往,可是买不到票,只能徒步到永康,才买到去丽水的车票。次日一早,搭上汽车,经缙云,终于到了丽水———当时,省教育厅已迁至丽水。第二天,见到了教育厅长和科长,领到了两个月的款项。一路不敢大意,匆匆往回赶。世道这么不太平,身携巨款,内心甚是忐忑。他第二天就赶回后岭山车站,又步行30多里,回到了郭宅,才稍稍放心。他把款项塞在棉背心里,又和内衣一起,做成包裹。天亮之后,找上本地信得过的三个农民,一起上路,步行20多里到桃树岩岭脚下。路上碰到不少逃难的学生,是绍兴中学的,他们说:“锦堂师范的学生都逃到玉山了。”

  郭人全心急如焚,一口气赶到玉山小学,已是午后一时。师生员工和随行家属,见到了郭人全,都高兴得什么似的,纷纷涌上来,告诉他最近的事变。原来,他们在白宅墅只住了两夜,听说日寇分两路进军,正向山区搜索,就连忙撤退到此。郭人全见大家都幸获安全,甚感欣慰。可是,他实在太累了,吃了点饭,倒头就睡着了。

  郭人全还没睡上一个小时,就有人来报,日寇顺着这个方向索骥而来,接着,远处就传来了枪炮声。郭人全立即通知学生集合,找来向导准备撤离。可是,时已入夜,向导对郭人全说,日军在20里开外的村庄宿夜,不会在夜里进军,大家才松了一口气,跟着向导,到下一村庄的庙里休息。趁间隙里,郭人全把领来的经费交由会计入账,出纳保管。眼看兵荒马乱的,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冲散了,那如何是好?郭人全决定化整为零,从经费中提取一部分,发给每个学生,让各人身边有粮又有钱—————许多学生用裤管盛米背在肩上———万一失散了,几个人凑在一起还可以维持几天。同时,把教师员工的酬金也发放了。做完这些事,就由向导带着,继续赶路,向天台的方山方向前进。

  天色放明后,远远看见敌人的飞机正在西南上空盘旋,也看见远处有耀眼的火光,随之传来隐约可闻的爆炸声。郭人全带着这支内迁的队伍,沿着东南方向走,渐渐地远离敌人的追击了,他的内心稍稍放宽了些。大家都太疲劳了,越走越慢,于是就倒在一块空地上休息。郭人全由于连日赶路,已疲劳至极,不意竟在地上睡着了。当他醒来时,发现身上盖着一条被单———原来是学生替他盖上的!

  第二天,队伍又向磐安的大皿方向撤退。过了大皿,走的都是山间小道,年老体弱的,带了家眷抱孩子的,没走惯山路的,都走不动了。队伍拉得很长,走得很散,有的落在后面,有的三五成群地倒在路边小憩,有的一脚高一脚低地坚持着,其中约有60几人聚集到一起。大家就在一个小村庄暂时休整,烧了一大锅玉米糊,当了一顿晚饭;剩下的一半作第二天的早餐。天亮之后,吃过热了一下的玉米糊,又向壶镇赶去。快到壶镇时,有人告知,壶镇的学校都解散了,人们白天都躲到山上去,镇上很冷清,简直是一座空城。在一条三岔路口,有一块牌指着:西至棠慈。郭人全脑子一闪,心想:是否可以到那里去暂避一时?一打听,棠慈是个大村落,有祠堂。于是,队伍就转到棠慈,而且在那里还遇到了从壶镇撤退来的浙江医专,医治了几个生病的同学。因为走散的人较多,大家就四处打听消息,到处张贴“锦堂师范在壶镇西边棠慈”的告示。过了几天,走散的学生也都陆续赶到了。

  第二学期,学校正式迁至壶镇雅湖贩。至此,锦堂师范在壶镇正式落脚,直到抗战胜利后,才迁回她的原籍地慈溪观海卫东山头。

  在南迁过程中,大家风雨同舟,甘苦与共,经受住了战乱的考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