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读 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7月02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到处都是贾平凹的魂

———读《带灯》

岑燮钧

  贾平凹是一个具有鲜明风格的作家。风格这东西,对于一个正在摸索跋涉的作家来说,是孜孜以求的目标;可是,对于一个已经形成了鲜明风格的作家来说,它有时却是一个很难摆脱的紧箍咒。

  贾平凹著作等身,是一位创作力旺盛的作家,至今单是长篇小说已出十多部,《浮躁》、《废都》、《高老庄》、《秦腔》都很有影响。当年《废都》洛阳纸贵,而《秦腔》又获得了茅盾文学奖,更何况,他还有海量的散文和其他中短篇小说。我早年非常喜欢贾平凹的文字,读过不少。甚至爱蛋连及母鸡,还看过孙见喜的《鬼才贾平凹》。

  但是,对一个作家揣摩久了,你会发现,再伟大的作家难免重复,再广阔的胸怀也有边界。我读贾平凹的新作《带灯》,时时有这个感觉。首先是风格的相似性。大概是从《废都》开始,贾平凹就特别注重写实,以生活为师,事无巨细,展露无遗。而且,越来越琐屑,大有自然主义的趋向。的确,生活是琐屑的,但是,小说是艺术,它不是生活,起码不等同于生活。如果真以生活为师,我想,生活大概也会告诉作家:学我者生,像我者死。齐白石论画,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话同样适用于作家。而贾平凹在《秦腔》、《带灯》中,由于堆积了太多的生活,使得小说体量巨大,臃肿不堪。小说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事是为刻画人服务的。太多的鸡毛蒜皮,太多的走来窜去,人就淹没在生活流中。同时,使得小说结构松散,以至于删去一些章节,几乎不会影响整部小说。

  其次,是内容的相似或重复。一个作家写得多了,无意之中会重复使用材料。贾平凹写得尤其多,所以他的相似或重复的现象也更多。比如行文习惯(词性的活用,独特而固定的句式等),抒情和议论的方式,就像某种曲调,一次又一次地套用。一些类似冷幽默的小段子,那种憨拙的意味,初读会心一笑,多了就觉得是“贾式贫嘴”,甚至有些在别处已使用过。而更致命的是,贾平凹还出现了“串角”的现象,也就是说,小说中的人物,因为贾平凹的用心或偏爱,呈现出人物的“贾平凹化”。比之于演艺,一是导演走上前台,代替演员;一是演员是本色派,演来演去是他自己。写作是一个人的戏,作家既是导演又是演员。从小说艺术来讲,作家应该隐居幕后———是为导演;写龙像龙,写虎像虎———是为演员。可是在《带灯》中,我时时看到贾平凹的影子。比如带灯与丈夫吵架,丈夫穿得比较“小开”,自以为艺术家,带灯讽刺他:“屁艺术家!是小公园了才讲究这儿栽棵树在那儿植一片花的设计哩,秦岭上的草木都是随意长的!”这几乎就是贾平凹的文论,他不止一次讲过。又比如,带灯去看后婆,看见屋后公公的坟蒿草半人深,她心里想:坟上的草是亡人智慧的绿焰吧。尽管带灯小资,但此情此景,似乎没必要出此隽语,是贾平凹急不可耐,卖弄智慧了。这是一种,还有一种是贾平凹把自己喜爱的东西尽可能地用在人物身上,比如中药方子、吹埙,看似很文化,实则不贴。埙已经在《废都》里大用特用了,再用在带灯身上,是为大忌。在古代,一个读书人,开点中药方子,不是难事。但在当下语境中,一个综治办干部,非医科的,动不动就开方子,让人匪夷所思。我知道贾平凹对中医中药有感情,但带灯不是贾平凹。另外,为了表现镇政府接待黄书记的奢靡,刘秀荣一口气说出了所买的二三十种的东西及数量。我得说,这不是对话,这是在说相声。

  贾平凹很强调形而下和形而上的结合。如果说对生活的写实是形而下的话,那么,带灯给元天亮写的信该是形而上的,以表示带灯还没有被生活淹没,仍亮着一盏微弱的精神之灯。信是以情书的形式出现的,但老实说,这情书写得不地道。一则,这爱不知从何起,带灯毕竟不是涉世未深的小姑娘,看见一个作家兼省部级官员就想入非非。“后记”中说实有其事,但放入小说,却不一定真实,这就是艺术的辩证法。二则,这信实际上是贾平凹代写,所以,总免不了串味。比如带灯在一封信中谈玉:“有本《山海经》上讲,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佩之,以御不祥。”这口气多像贾平凹。贾平凹对于一个女性的体察,仍然是男性式的。

  越剧有一个著名的艺术家叫戚雅仙,她创立了戚派。戚派是越剧十三派中特色最鲜明的,一听一个准,因为她音色独特,曲调独特,风格独特,因此风靡一时,有“雅歌满江南”之称。她演过白娘子、苏三、祝英台等角色,剧目众多,我一度也是她的粉丝。但是,跳出戚派,站在更高的艺术角度去看,你会发现,这些角色都被戚派的风格盖住了,而你心中的白娘子、苏三、祝英台,绝不是戚雅仙式的。这就是风格的吊诡之处。

  所以说,风格是一把双刃剑。在贾平凹的《带灯》中,到处都是贾平凹的魂儿。不是说作家的魂不能出现在作品中,而是看它怎样出现。不要被自己的风格禁锢,努力跳脱自己,那需要更高的道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