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墨】 河姆渡是一个不平凡的地方。7000年前,正值人类尚未完全脱离茹毛饮血之时,这里已绽放出文明的曙光。对于河姆渡文化,以前只是见于资料或是耳闻,现在终于有机会亲眼目睹了。站在博物馆的大厅里,面前展现一片沧桑,一件件蕴含着先民智慧的陈设物,引领我穿越时空,走向远古…… 纵观人类社会进化史,其繁衍轨迹,自始至终贯穿于一个造物的过程中,正是这些不断更新的造物,改变着人类生存的形式,推动着社会的发展。陶的出现,是人类首度通过改造物质创造工具的开始,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划时代的科技革命。陶器,作为人们朝夕相伴且赖以生存的生活实用品,随着其使用功能逐渐衍生至审美功能时,便越加明显的凸显了它的文化内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域里,人类因所处条件各异,所创造出来的陶器亦如无言的百科全书向现代人呈现着方方面面的历史信息。 中华民族素以陶瓷王国著称于世,相对于已知的五千年文明史,在数万年乃致数十万年前,尚有无数的文化宝藏埋在地下。近现代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不乏重大的考古新发现,其中黑陶的出土可谓人类考古史上的惊世发现。公元1928年,北京大学吴金鼎先生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发现了距今4500年以前的叠压文化淤积层,于1930年挖掘,其主要的遗存物是黑陶,这批出土黑陶,数量大,品类繁多,器型优美,做工精湛,其中一种黑陶薄胎杯,壁薄如纸,油光似漆,质地坚硬,被称赞为“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可谓集前制陶工艺之顶峰者。黑陶的珍贵在于黑,黑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集中体现在它丰富玄妙的黑色之中。对于“黑”这种自然形态,如对宇宙间其他自然状态一样,先民与生俱来有一个漫长的感悟认知过程,对黑色的崇尚与追求,是表明对宇宙自然现象的变化,在理论上的领悟及在造物实践上的运用。黑的对应面是白,当人们面对黑(夜)与白(天)无休止的转换时,会感触到白的明晰、亮丽、开放与黑的玄匿、内蕴、包容的相补关系,时空万物的生息泯灭皆存在于这永恒不休的黑白明暗交替之中,可以想到,在先民刻意追求黑色的动机背后已经产生了最初的朦胧的“阴阳”“二元”论哲学概念。 同时,黑陶的问世,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展现了其重要的历史价值。二十世纪初,西方学者们质疑中华传统文明,一度流传着“中国没有新石器时期”,与“中国文化西来说”。此时黑陶破土问世,并以其优秀的品质,丰富的文化内涵,佐证了华夏民族本土陶文化源头的存在,有力的驳斥了西方有关矮化中华历史文明的论调。 改革开放后,黑陶以多种渠道与广大群众见面。新一代黑陶文化产业应运而生。上世纪80年代,在山东龙山文化腹地,齐河县率先建起了第一家以挖掘、传承、弘扬为宗旨的黑陶文化实验厂。20多年来,通过主动巡展、交流、辅导,催生了一大批现代黑陶厂家,同时创作了大量的兼古代神韵与现代风采于一体的黑陶艺术作品推向市场,形成了以山东、河北、山西、陕西、黑龙江等地黑陶产业为先导的北国现代黑陶文化产业区。目前,我国黄河流域黑陶文化产业发展方兴未艾,江南诸黑陶发掘地区也开始打造现代黑陶文化新基地。其中宁波市正以河姆渡黑陶、青瓷等为核心品牌,突出弘扬地方特色文化,制定了以推展河姆渡黑陶、青瓷为主的“海上陶瓷之路”的宏伟蓝图。 河姆渡古文化叠压遗址,是我国解放以来最重要的考古成果之一,它将考古界所认定的人类最初展现文明的时间向前推进了两千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容耕织、畜牧、建筑、烧造等于一体的史前人文社会,这是目前世界少有的早期史前文明案例。在河姆渡遗址的出土文物中,陶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黑陶可谓其中之佼佼者。纵观中国黑陶的发展史,从黑陶的主要发掘地龙山文化(距今约4500年)至大汶口文化晚期(距今约4900年)、两城文化(距今约4900年)至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年)来看,先后历经几千年的漫长岁月,其中河姆渡黑陶文化可谓之先导者。 展厅内的河姆渡黑陶,虽属早期黑陶,但从器型设计到工艺制作,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灯光下,一支挺拔的黑陶鼎映入眼帘,这鼎,器型结构匀称,足腹粘接得体,口沿边角修整规范,朴雅苍劲中更见清瘦干练之美。黑陶盛水器双耳罐,器型丰满,圆润可掬,充满生活气息,较之几千年之后的同类古遗存,并无逊色。 河姆渡黑陶的惊世之作,是一件看起来平凡的刻有野猪图案的陶盆,这件国宝目前在国内外史学界业内,恐无人不晓。以现代审美的角度看,这是一件器型和图案完美结合的佳作。陶盆呈椭圆,底部见方,蹲坐稳重,颇像现代的猪食槽。简约的器型为画面提供了足够的绘制和观赏空间。图案的布设形式及风格,酷似现代的民间剪纸画。作品以流畅自如的铁线勾画形体,表现手法刻意追求。猪的形象生动逼真,四蹄蹬开鬃毛炸起,加之眼睛的夸张描绘,可谓动人心弦。如此佳作,可以想象其背后蕴藏着多少文化内涵待今人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