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佳)帮助市民建立家庭档案,让更多的家庭记忆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这是近年来我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推广的一项民生服务。至今,已有近3000户家庭接受了较为专业的家庭建档指导,并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家庭档案示范户。 白鹤街道的余旭家中,数本温馨的家庭档案,记录了儿子陪同母亲外出旅游的点滴。明楼街道的孙余良,将外孙女读小学时写的516篇作文分门别类,制作了一本《曙光里成长》的特别档案。 南门街道的林先生家中,一本特殊的家谱档案,记载着林氏一分支家族近一个世纪的岁月沧桑:祖孙25口人的合影、旧式结婚请柬、父亲写给母亲的悼词。 “档案,其实就在每个人的身边。”江东区档案局局长徐国平说,人人有故事,家家有本“经”。家庭档案是一笔无形资产,有时比有形资产更珍贵。它是个人生活的经历,也是构成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 江东区档案局曾专门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全区90%以上的居民对建家庭档案表示了浓厚兴趣。在连续三年的江东区“十佳家庭档案示范户”评比活动中,参与的家庭户数年年递增。 家庭建档,居民尝到的“甜头”数不胜数。在一次市档案部门举办的“档案与民生”座谈会上,有的居民说,家里的一些记账本、老人的回忆录,正好拿出来,作为教育孩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生动素材;有的居民表示自从将自己的理财过程和数据记入档案,经过前后比对和分析,提高了投资收益;还有居民认为,把每个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体检记录、用药情况记录在册,如果日后生病,能为医生及时诊疗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市民热衷建家庭档案,也“挖掘”出了很多珍贵的民间文献资料:一份1958年宁波市兵役局首次征高中生入伍的通知书、一张标识电话号码还是5位数的宁波地图、一张宁波籍越剧演员1956年赴京演出时,周恩来、邓颖超、郭沫若与全体演员的合影、100张生动记录和丰纱厂职工工作、生活、学习等场景的照片…… “倡导家庭建立档案,无疑是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档案的管理、保护和抢救,是国家档案工作的延伸和发展。档案工作与民生双向互动,才能丰富宁波的历史文化,全面记录宁波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市档案局局长孙伟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