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锡逊 姚燮是清代宁波镇海(今北仑小港姚张村姚家斗)人,清道光十四年举人,《辞源》记他“长于诗、词、曲及骈文”,“也善绘画”。然而一个烽烟陡起的时代正迎着他而来。《辞源》说他“部分作品反映了鸦片战争前后的史实”,从他的诗集看,大量描写鸦片战争浙东战事的诗作几乎集中在1840年和1841年间,确实可称为史诗。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农历六月,英国将领伯麦攻陷定海,进犯乍浦。九月,朝廷将林则徐、邓廷桢革职。十月,伊里布与英国将领订了定海休战条约。也就在这年,姚燮在京闻警,拟回镇海。写下《闻定海警感作三章》:第一章里说“升台望南陲……转希意外危……何况呼救难,绝岛悬孤城。”在第三章里又说:“催友同束装,相谋急南返……大浃森南关,蛟龙设天健……所悲食肉流,当事半庸懦。” 1841年,一整年烽烟不绝。农历二月,英国侵略者再犯虎门。四月,英军攻广州城。三元里平英团起。五月,林则徐、邓廷桢被发往伊犁。英国以璞鼎查代替义律。八月,英军攻陷定海,葛云飞等三总兵英勇战死;又攻占镇海,裕谦自杀;又攻占宁波,提督余步云逃跑。一直到十一月,英军攻陷余姚、慈溪,又入奉化,不久才退兵。 这一年中,姚燮时时用诗记史。春天,他到金鸡山祭扫祖父墓,朋友林亮光正驻防此山,作者赠诗云:“嗟今世事变难测,中原肆逆来羌酋。轮船追风日千里,乘风直犯东南州……将军拜檄兹建斿,挶泥垒石高如楼……祝公早树汗马绩,月氏馘首悬旄头。”初夏,林则徐被革职经过镇海,渡江五登金鸡山,筹划抗英策略,铸成8000斤重的大铁炮与磨盘式四轮炮架车。作者观看镇海炮局铸炮后欣喜地写成《军工厂观铸炮二章》:“官与监工师役匠,静资镇国动摧山。”称赞有关官员、监工、师傅和匠人真有神功,造成了大炮,平时可以防敌,一开炮地动山摇。在《近闻十六章》里,他为林则徐革职事长叹,“谁谮祥鸾困锻罗,斯人不出奈民何。” 这年秋季,英军再犯定海,10月1日定海失守,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总兵壮烈殉国。他作《闻定海城陷五章》,有句云“转战六昼夜,飞檄索援兵。重海岂真远,孤军亦已勍。”赞颂抗英将士之英勇,叹息支援不力。10月10日,英军进攻镇海,钦差大臣、两江总督裕谦亲自指挥作战,战斗自辰至午,金鸡、招宝两山失陷,金鸡山之战,狼山镇总兵谢公朝恩死,裕谦投泮池殉节,县丞李向阳赋绝命诗二首后自缢而死,镇海陷落,姚燮有诗叹悼。他又根据父亲所述写了《速速去去五解,八月二十六日郡城纪事作》,诗中如此描写镇海战败惨状:“城门不得关,百姓仓皇拥挤……须臾败而逸者,沿江过渡。入城络绎,其势如崩山……” 姚燮还在《惊风行五章》中记述他一家八口出宁波西望京门到西乡集士港避难之事,“万人趋一门,黑暗如排墙”,“将吏无守心,眷属夜先遁”,“举郡为一空,白昼绝烟灶”。 当英军舰四艘侵探三江口,他在《二十八日,夷逆以火轮船窥探三港口》中惊呼:“雪压三江动,乌啼万井危。”清军弃城而逃,英国侵略者焚城,他在《太守门》中记英军入城后,立德籍传教士郭士利为宁波“知事”,老百姓告状要牵牛缚鸡去谢郭士利:“鬼官设座太守门……小事鸡一匹,大事犊一头。”在《兵巡街》中记英军巡城骚扰百姓:“……鬼兵率队来巡街。穿门为狼入为虎,索钱一千充酒资。”在《捉夫谣》中记英军抓民夫的行径:“城鬼捉夫如捉囚,手裂大布蒙夫头。锒铛锁禁钉室幽,铁钉插壁夫难逃……朝出担水三千斤,暮缚囚床一杯粥。” 姚燮也写了宁波人民抗敌的志气,如姜山人民奋起反抗。他在《段塘火》中写道:“姜山义民奋臂起,三五百人誓同死。”在《十字港》(即集士港)中记集士港人民的自卫抗敌:“积囤为瞭台,飘飘青竹旗。垒石塞汊门,担畚运黄泥。千户联一心,同困资同依。”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农历六月,耆英与英璞鼎查订五口通商章程。十一月,宁波开埠。历史写下了这百味杂陈的酸涩一笔。 每读姚燮之诗,面对近代史上的家乡痛史,不禁感慨不已。口占一绝曰:“行吟烽烟传史诗,先生未逢太平时。至今国强波宁日,乡人总将前贤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