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6月,欧盟官方非食品类消费品快速预警通报系统(RAPEX)共计对24批产自中国的鞋靴和皮革制品发布六价铬超标的不合格通报,与上年同期相比激增166%,其中含量最高的一款童鞋的鞋垫皮革中六价铬高达83.2毫克/千克,超出限量值28倍。根据欧盟最新发布的法规(EU)No 301/2014,从2015年5月1日起,进入欧盟市场的与皮肤接触类皮革制品或鞋服等消费品皮革部件中的六价铬含量都必须小于3毫克/千克,否则不得上市。新规一旦生效,我国出口企业必将面临大考,亟需引起重视。 皮革制品六价铬危害大 铬因能使皮革柔软富有弹性,而被视为不可或缺的皮革鞣剂。工业原料中常见的铬有三价铬和六价铬两类,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三价铬危害极小,各国对其都没有限制,但六价铬则毒性较大,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及粘膜等侵入人体,产生致癌隐患,造成遗传性基因缺陷,对环境也有持久危险性。 皮革制品生产工艺相对复杂,业界普遍认为,皮革中六价铬的产生主要有两大可能,一是皮革生产过程中使用了本身就六价铬含量过高的铬粉、含铬鞣剂、含铬盐染料等原辅料。二是生产工艺控制不当导致原料中的三价铬转化成六价铬。如染整工艺中酸碱度控制不当时,辅料中的三价铬就会被氧化成有害的六价铬,导致最终成品检测不合格。欧洲国家制造商在铬处理上技术较先进,即便用到铬鞣剂也能在工艺上将六价铬控制在较低水平。而我国企业在传统革鞣工艺控制过程中环保安全意识相对薄弱,导致此类不合格现象高发,企业需引起重视。 欧盟六价铬禁令频频出台 由于六价铬对环境和消费者的危害,欧盟成员国对六价铬的管控一直十分严格。如欧盟2002/231/ECC《关于欧盟新版鞋类环保标志的环保标准》就对授权使用生态标签的消费品制定了10毫克/千克的六价铬限量要求,而随后的修订版2009/563/EC则进一步要求限量小于3毫克/千克。欧盟安全鞋标准EN 20345也要求安全鞋皮革部件的六价铬不得超过3毫克/千克。 皮革属于六价铬的高风险产品,德国在推进皮革制品六价铬禁令上最为积极。2010年8月,新修订的德国消费品法规(BGVO)第18号修正案中规定,与人体长时间接触的服装、表带、背包、家具和玩具等消费品皮革中六价铬含量均不得超过3毫克/千克,德国由此成为欧盟第一个实施此禁令的国家。 在丹麦等国的提案推动下,2014年3月25日,欧盟正式发布了新法规(EU)No 301/2014,对REACH法规附件XVII中的六价铬限量要求进行了修订,要求与皮肤接触的皮革制品或者消费品中与皮肤接触的皮革部件中的六价铬含量不得超过3毫克/千克,否则不得投放市场。新规定将于2015年5月1日在成员国强制生效,这也意味着欧盟对六价铬的管控将达到最严苛的程度,出口企业需高度重视。 企业须从源头加以控制 包括皮革在内的轻纺产品是宁波乃至我国的重要出口商品,不断升级的六价铬限制令将成为相关出口企业不得不面对的挑战,检验检疫专家建议相关企业从三方面入手,有效防范六价铬超标隐患,以免被国外通报召回或遭遇退货。 一是从原辅料源头严控六价铬风险。企业在加强皮革原料检验把关的基础上,对采购的铬粉、鞣剂和染料都要进行必要的六价铬检测,防止六价铬超标的原料上生产线。有条件的企业应加强科研合作,研发新型环保的鞣剂和染整助剂。 二是严格按规范调整生产工艺。企业要控制光照、温度和湿度等生产条件,包括采用植物鞣剂进行复鞣、在加脂过程中添加抗氧化剂或杜绝使用不稳定的加脂剂以及避免在阳光直射条件下进行干燥等,通过工艺控制避免原料中的三价铬转化成六价铬。 三是强化产品符合性测试。出口企业要加强对相关技术标准和法规的研究,提高质量把关能力。大型企业可探索建立企业实验室,提高对六价铬等高风险有害物质的自我监控能力;中小型企业则可以采用第三方检测的方式来控制六价铬,降低出口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