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开发导刊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7月29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班组长小丁成长记

□ 海 宁

  小丁入职时,正赶上公司蓬勃发展之际,各类新产品不断涌现。作为一名普通的操作工,由于客观原因,小丁没有机会介入最核心的技术研发领域。但小丁深知工作机会难得,即使公司对一线操作工没有参与技改的要求,他也紧随师傅的左右,在师傅反复实验的生产现场寸步不离,仔细观察师傅调试注塑机的每一步,认真学习,牢记于心。

  当时,公司正在开发一款名为“F597”的风扇新产品。设计人员经过多次工艺调试,仍不能保证风扇的动静平衡。作为开发人员,大家都知道,这样会导致风扇振动加剧,从而造成噪声过大与叶片断裂的结果,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在这个攻关节点上,小丁跟随师傅连续两天通霄达旦,将每一步调试操作的具体做法与操作后试制出的样品的检测结果进行详细记录与深入分析。

  第三天晚上,当别人倒班休息时,小丁一个人拿着样品,在车间白炽照明灯下,翻来覆去仔细研究。突然,他的脑海中闪过一道灵光:样品的四周散布着大小一致的圆形小孔,假如能用几颗尺寸一样的铁弹珠镶嵌进那些小孔中,是否能起到平衡的作用呢?他把这一想法告诉了车间主任。于是,技术人员马上动手开模,制作铁弹珠。

  第四天,技术人员将制作成的弹珠往小孔里一放,再去测试动平衡,一切指标都合格。事后,车间主任问小丁怎么会想到这么个主意,小丁挠挠头说,因为小时候玩过这类五金件,哪一头轻,就多放点东西,这样就平衡了。原来如此!小丁为产品的最终调试成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小丁以自己的勤奋求实以及善动脑筋获得师傅们的肯定,在众多一线操作工中脱颖而出,成为公司第一位独立上手调试大型注塑机的注塑工。

  后来,小丁多次表示,那些日子真是他学习新技能的黄金时期。那时,同事们每个人都拧成一股绳,向着同一个目标迈进。他非常珍惜公司为自己提供的这一锻炼实践机会,为提高调试机器的成功率,他对每个产品在不同注塑机上和同一台注塑机注塑不同产品时调试的各项参数,如温度、速度、压力与开合模时间控制结果一一作下记录。这些年来,他所记录的现场调试数据就有厚厚的三大本,这让他对公司几十台注塑机了如指掌,再难注塑的塑料,经他一调试,不出几个回合,加工状态就能保持稳定。

  就这样,凭着勤奋与坚持,他很快就被公司任命为班组长。但小丁不敢有丝毫懈怠,因为他知道,公司的发展与自己的职业规划息息相关,只要顾客订单一到,他立即投入生产,常常一班八小时换模四五副,每换一副模,调试至少需要30分钟,调试好后必须对产品进行准确跟踪检测,看看是否达标,与此同时对生产设备及时点检。

  虽然小丁要管的机器台数多,加工的产品种类繁杂,且稍有不慎就容易出现次品,但是,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即使班班面对看起来枯燥单调、机械重复的劳动的时候,他始终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要求自己做到“四勤”,即腿勤、手勤、眼勤、脑勤,不让一个产品因自己工作延时而无法达到高效生产,不让一个产品没有十分的把握便投入批量生产而造成报废。一个班带下来,累计行程多达4000米。在隆冬季节,小丁的内衣也常常被汗水浸湿。可每当看到产品保质保量如期交付时,所有的辛劳与汗水都会让他感到欣慰。

  这些事,他平时都没有提及。我入职后,由于工作所需,常去车间挖掘新闻,东走走、西看看,和员工谈谈心。我最初见到小丁,他正钻在一人多高、五六米宽的注塑机里修机器,搞得浑身黝黑,满头大汗。我跟他问了声好,他抬起头对我笑了笑,我们就这样认识了。

  熟悉后,我们常在下班后约上两三好友,去大排档聚聚,喝几杯酒。闲聊过几次,我就知道了他的这些经历。他家在外省,家里还有三个兄妹,父母都是务农的。说到为什么不远千里,背井离乡,他说,因为这里有更多发展的机会,能为他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他虽然不能经常回家,但这里已成为他的第二故乡,他正在考虑把家人都接过来同住,为此,他还要更加拼搏,更加努力。这就是小丁,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到现在的公司基层管理人员,走在一条属于他的成长之路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