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为港吉公司技术人员正在对龙门吊“油改电”项目进行维护。(史碧君 摄) |
年作业量从11.5万标准箱到440万标准箱,宁波港吉(意宁)码头经营有限公司用了十年时间实现了整整38.26倍的跨越,平均每天1.21万标准箱作业量,这些集装箱首尾相连73公里,超过2个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长度。 在骄人业绩的背后,“创新提效”、“一站式服务”、“一年一项服务承诺”等成为了港吉发展最直观的标签。十年来,港吉从无到有,由小变大,不断刷新作业效率,创造了宁波口岸码头吞吐量之最。 创新举措提效增速,集装箱吞吐一天抵得上过去一个月的增长量 “我们的吞吐量增长了38.26倍,对于技术人才和新工艺的需求不断扩大,挑战也是突破口,港吉这十年的成功正是从这两方面入手的。” 港吉公司有个“113”培训机制,只要40天就能让一名什么都不懂的“新人”熟悉集装箱检查桥各岗位的业务操作流程。如今,超过200名技术人员通过该机制走上专业岗位。 这仅仅是港吉公司人才培养机制的一个缩影,在该公司,几乎每个技术岗位都有自己独到的培训机制。基于此,港吉公司形成了老人带新人的帮带模式,从内部挖掘潜力,技术人才源源不断成长。 在优化工艺流程方面,港吉更是有着自己的一套“生意经”。通过对堆放在堆场的集装箱进行“精细管理”,对每一种有“移箱”作业要求的集装箱进行梳理和分类,提前收集准确的“直卸”信息,集装箱实现即卸即走,移箱率大幅减少,堆场利用率不断攀升,今年上半年,港吉公司的移箱率同比下降了57.47%,共节约移箱费167.61万元。 “在优化工艺方面我们年年有创新,退租箱的‘就近翻归’,视频放射箱的‘查验前置’、管空残损箱‘提前识别’,这些新工艺大大减少了原流程中产生的移箱环节。”虞新平说。 有赖于提速增效,今年上半年,港吉公司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42.2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2.2%,并两次刷新月度吞吐量,月平均集装箱吞吐量达到了40.37万标准箱,月平均集装箱吞吐量为宁波港各码头之最。 一线工人打头阵,技术革新提高桥吊作业效率 近日,港吉码头的桥吊操作工人几乎都收到了一则竺士杰桥吊操作法升级版的操作说明。谈起竺士杰,码头桥吊操作手都很熟悉,2007年他提出的“竺士杰操作法”成为了宁波港首个以工人名字命名的操作法。如今,他有了另一个身份,竺士杰操作法推进研究室的业务负责人。这个由40多名成员组成的创新团队,大多数为一线工人。2011年成立至今,陆续组织实施了20多个研发项目,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700万元,其中不少项目创下了行业之最。 繁忙的集装箱装卸离不开桥吊大车,但是,随位拉簧因使用频率高容易发生断裂,桥吊维修人员为此苦恼。要想更换该装置,必须先将嵌在制动瓦内的拉簧断根取出,但断根经常锈死,只能用叉车装载氧气、乙炔瓶,采取“动火加热、榔头重击”的方法。 2011年底,23岁的工人缪俊萌生了革新更换随位拉簧方法的念头。缪俊时而坐在班组里画图纸,时而在工具台前锉削、锯割,一星期后,他拿着一个火柴盒大小的东西高兴地走进了班组,面对工友半信半疑的样子,缪俊当场试验,断根被轻易取出。 但是,有了工友们的肯定,缪俊并不满足,随后的两周时间里,他和师傅们一起,改进设计,2011年底,桥吊搭车随位拉簧断根取出器定型。如今,维修人员只要将这个小零件按在随位拉簧的固定支座上,使用M8的螺栓在螺纹口顺时针拧紧,几分钟内断根就能被完整取出。 近年来,港吉第一次在宁波港投入运行“设备设施监控中心”,利用远程监控功能,辅助修理人员快速、准确地诊断故障,部分故障通过远程控制就能修复;第一次在宁波港研发投用“新型空箱吊具”,使桥吊作业高度净增3.7米;第一次在宁波港试运行智能闸口集成系统,集装箱闸口管理由人工方式转为“无人”方式。 一年一项服务承诺,提升船公司满意度 作为宁波港的重要码头之一,港吉公司承担着来自世界50多个国家25条航线集装箱船的装卸任务,频繁的靠离泊催生了船公司对码头服务的期待。为此,港吉决定开展“万箱船一箱节约一美金”的服务承诺,为船公司箱容1万标准箱以上的大型集装箱船每标准箱节约一美金的费用。 为此,港吉专门成立了攻坚小组,开始“破题五步法”,通过为万箱船量身定制单船作业计划,预先调整万箱船进出口集装箱的箱位布局,推广新工艺,最优化调配现场装卸并实现生产无缝交接,当年就为万箱船每标准箱节约2.42美元,为船公司节约215.2万美元,增强了港吉的市场竞争力。 这两年,港吉码头公司又陆续推出“万箱船船时效率创全球第一”、“万箱船在泊效率创全球第一”的服务承诺,赢得了用户的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