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恺鸥 今年杭州市将全面启动教师交流,9月开学前,确定交流的教师、校长要全部到岗。交流教师在新学校一般要待满3年,之后是否回原学校要看具体情况。此次全面启动教师交流,将成为今后的一项硬性考核指标(7月31日《钱江晚报》)。 教师在一定区域内轮岗交流,有助于共享优质师资,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不仅能满足薄弱校区的家长和孩子对师资的需求,也能缓和高温不退的择校热、学区房热。但不可忽视的是,教师交流也会给交流教师带来困扰。正如报道中一位教师所说,“我家住城北,现在的学校在城南,上班距离变远了,我准备了三种交通工具,先开车到打铁关地铁站,把车停在附近的一个小区里,坐地铁到婺江站,然后骑电瓶车到学校。”交流教师固然应该为新岗位作好准备,但换岗交流带来的不便问题也可见一斑。 笔者认为,教师交流换岗之所以存在困扰,除了尚待完善的保障制度外,还有教师原有的职业观与教育改革之间的矛盾。以往教师都属于“学校人”,其职业理念就是教好一个学校学生,为方便教学总会选择在学校附近安家落户,而一旦轮岗交流至其他校区,原先住房也就不适应新环境了,很多教师因此对交流存在不安。此前,民盟宁波市委调研组曾对海曙、宁海、鄞州等县区部分初中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86%的教师认为“现在挺好的,没有必要进行流动”。 倘若交流不只是权宜之计而是长效机制,是为将教师从“学校人”转变为“系统人”,那教师的职业观必须尽快更新:不再将本校学生视作固定教学对象,不再将某一学校视作固定工作地点,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以适应不同的生源情况,主动与校方沟通商讨合理的交流校区等。教育部门在安排教师交流时,也应创造条件促成教师职业观的转变:可将教师的个人编制从学校剥离出来,实行无校籍管理;加大公共财政对薄弱学校的投入,加强校际文化交流,缩小校际差距以减少交流教师的不适应;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通过确立学校办学章程、建设各种规章制度,降低校长、教师岗位变动对学校的影响等。同时,为更好地发挥教师交流制度的积极作用,全社会应对优质师资的流动配置予以理解,尊重所有辛苦教学的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