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小鲁(中)正在给学生讲解乐器制作技术。 (记者 刘慧敏 摄) |
人物名片 俞小鲁,自学成才的琵琶制作高级技师,在2005、2008年两届全国高档民族乐器制作大赛上一举夺得金、银、铜三项大奖,并于2008年成为宁波获得中国民族乐器(琵琶)制作终身成就奖第一人,当时在全国也仅有4人。2011年他获得了“便于装弦和调音的古琴雁足”、“一种带微调装置的二胡狼音制消器”两项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们称赞他是中国的“阿玛蒂”(世界著名提琴制作大师)。 虽然已经是71岁的高龄,但记者眼前的他,仍然能让人感觉到瘦弱身体里的热情与活力。握着他粗壮长茧的手指,能够感觉到上面留着的几道割裂痕。“这是一位有故事的老人。”这是记者的第一直觉。 简单地介绍完自己,他拿出了一份今年初写给文化部领导的信。信中希望国家能够多做些工作,让民族乐器制作进入高校,加强产学研合作。 如今,老人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前不久,他被宁波开发区数字科技园聘为高级技师,被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乐器制造系聘为民族乐器制作实践课的教授。 俞小鲁是土生土长的宁波人,还是获得中国民族乐器(琵琶)制作终身成就奖的宁波市第一人。 “多年来我干了一行又一行,但发现自己最喜欢的还是制作琵琶” 年轻时的俞小鲁做过木匠、漆匠,后来到宁波仪表厂做车工,大家都夸他的手艺好。到了1971年,样板戏流行,厂里组织文艺队伍,乐器坏了,俞小鲁主动尝试着修修。一次,宁波越剧团的一把琵琶坏了,剧团领导辗转找到他来修,修好后,剧团的琵琶师弹了弹琵琶说,比没坏时还要好。第二天,大受鼓舞的俞小鲁去了趟新华书店买了本制作琵琶的书,不久后就做出了他平生第一把琵琶。 后来,俞小鲁又干过模工等工作。“手艺活的好多环节都是相通的。这些工作都对我后来制作琵琶很有好处。”俞小鲁说。1981年,妻子开了家裁缝店,他停薪留职,夫妻俩都做起了裁缝师傅,俞小鲁的裁缝技术也很好,尤其是做中山装,慕名来要求定做的人很多。后来,他家开了小饭店,饭店关门后,又开办了小五金厂。虽说是干了一行又一行,但俞小鲁心中始终没有忘记他曾经修过的那把琵琶。 1997年春节前后,俞小鲁在家人和邻居们的怀疑的目光中,制作出了一把分外漂亮的花梨木琵琶。从木材的选择,到雕刻琴头、搓线轴、挖空腹腔内部做音柱,在面板上排品,到最后上漆、上弦,他都是一手包揽。 在制作琵琶的过程中,由于一开始不懂音阶,他请来了多位琵琶老师,边弹边校对,多听了每个音阶都记住了。经过多年的日积月累,他制出的琵琶音质圆润清脆,充满灵气。我国著名的琵琶制作家高占春先生在试弹了他的琵琶后赞不绝口。 “我愿意让学生从我的肩膀甚至我的头顶起步,而不必像我一样从地上一点点爬起来。” 年世已高,有着一身绝技的俞小鲁,因为儿子不喜欢制作民族乐器,长期以来都有着后继无人的烦恼。俞小鲁的一儿一女丝毫不懂琵琶制作,俞小鲁正打算让5岁的孙女去学琵琶。“但我更想让我的琵琶制作技艺能够代代相传。”俞小鲁反复多次给记者表述自己的心愿。 如今,俞小鲁经常来到北仑传授技艺,感觉浑身总有使不完的劲头,人也一下子显得年轻了许多。 “乐器制造已经成为了园区的一个亮点,我特别喜欢这里的工作氛围。”俞小鲁说,我国著名的提琴制作大师华天礽在数字科技园里设立了工作室,海伦钢琴公司、厦门律动钢琴公司等企业还在这里建立了研发基地,这在全国都是不多见的。“园区的发展目标是建设一个乐器制造产学研合作基地,不仅推进学历教育,还将进一步为企业培训懂乐理、会制造的高素质技工,同时还对社会上各类有需求的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考证培训。所有这些,都是我多年来的一个梦想,也是给文化部领导写信的一个初衷。现在看来,我晚年的愿望能够在这里实现了。”俞小鲁有些动情地说。 “能将自己制琴的技艺传授给后人,这是我最大的心愿。现在实现这个心愿也有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俞小鲁说,“我愿意让我的学生们从我的肩膀甚至我的头顶起步,而不必像我一样从地上一点点爬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