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我的梦想故事”征文】 为了实现美丽的中国梦,如今环境保护已成为从高层领导到普通百姓最为关切的话题。我作为一个曾经从事环保工作的人,翻出30年前发表在《宁波日报》上的旧作《让水常清,天常蓝……》,抚今追昔,回忆起那段曾经与环保交集的时光,感慨万千。 此文曾刊登在《宁波日报》1983年12月7日第3版的“百花园”副刊上,占了整整一版。为了落实文章所写的内容是否真实,当时的副刊编辑贺圣思先生还亲自来镇海调查了一番,虽然宁波到镇海并不远,但当时只能乘每小时一班的城郊长途车往返,这着实让我十分感动。后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的核心期刊《环境》1984年第11期也曾以“唱主角的人”为题,刊载了这篇报告文学。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刚过而立之年的我曾在镇海县环保监测站工作过几年,有幸经历了镇海环保事业的初创阶段。在胜利路南首那幢如今已入驻区旅游局的五层小楼里,我与文章的主人公杨志雍工程师以及石文彬站长、傅芷英工程师等曾有过一段共事的经历。通过近距离的接触,我十分敬佩杨工这位外表羸弱而内心强大的知识分子。他们这一代人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虽遭遇了太多的政治风波,个人的命运历经坎坷,但始终赤诚不改,激情似火。杨工很感激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他这个当年的“右派”彻底改变了命运,然而,在与他的交谈中,我仍能隐约感受到他心灵深处的难以愈合的创伤。引以为憾的是,囿于当年的认识水平,我未能对人物的心路历程进行深入发掘,但文章毕竟如实记录了30多年前镇海第一代环保工作者的风貌。 30多年前,经过十年动乱,百废待兴,环境保护又重新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于1983年12月31日至1984年1月7日召开,将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制定了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方针,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三大政策。此外,初步规划了到20世纪末中国环境保护的主要指标、步骤和措施。这对推进我国当年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无疑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镇海的环保事业是起步较早的,1982年就成立了环境保护监测站,后来又设立了环境保护管理处,兼司环境管理的职能。政府为之专门盖了那幢办公兼化验楼,配备了一辆面包车作为环境检测车。虽然当时的检测设备十分简陋,一些水样的测试还要靠滴定分析,但毕竟有了一个专门负责环保工作的机构。当时的条件与2008年建成的投资5400万元的镇海区环境监测监控中心相比,当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当年,由于杨工成功研制了电镀废水移动式净化组合设备,镇海县环境保护监测站在省内外声誉鹊起。如今在百度里,我还查到了《电镀与环保》1984年第2期上的报道:“浙江省镇海县环境保护监测站研制设计了DSJ型电镀废水移动式净化组合设备,对全县中、小型社队电镀厂、点实施了社会化治理工程,用离子交换法处理含铬、镍电镀废水。一年来已有45套组合设备在19家电镀厂、点投入了运行,效果良好,达到了设计要求。他们从‘保护环境,促进生产’出发,坚持污染治理、环境管理和技术服务三位一体,达到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省环保局和省社队企业管理局最近在镇海县召开全省电镀污水处理经验交流会,肯定了这一经验。”后来,我还有幸和大家一起,在杨工的指导下筹建了环保实验厂,批量生产这种自行设计的电镀废水移动式净化组合设备,先后承接了嘉兴市社队电镀厂和上海医疗器械厂等企业的电镀废水治理工程。 国务院召开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后,浙江省政府准备召开全省环境保护会议,由省环保厅负责筹备工作。为此,1984年春我被借调到省环保局,在综合处办公室秦主任的领导下,起草吴敏达副省长的报告。秦主任是个办事极其顶真的“绍兴师爷”,几个月里,我们从起草到反复修改,字斟句酌,几易其稿。那篇推敲再三的公文稿写了些什么,如今已记不太清楚了,除了强调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之外,依稀还记得报告中特别指出,我们不要重蹈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30年过去了,环境问题日益加剧,至今仍有重提的必要。 1997年,我曾在英国伦敦附近的一个小镇参观过“黑乡博物馆”(The blackcountry museum)。所谓“黑乡”,原来是指大约200多年前这个位于英格兰中心的重工业区。这里以煤矿和炼铁业为主,一支支烟囱日夜不停地冒出黑烟,笼罩着整个地区,简直长年不见天日。如今,这个博物馆向人们展示的就是18—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一段真实历史。进入黑暗潮湿的地下矿井,一组栩栩如生的矿工蜡像,重现了工人们当年在此开采、挖掘、敲击、爆破的劳作场景。随着工业的兴起,美丽的英格兰乡村变成了黑烟弥漫的“黑乡”,环境污染之严重由此可见一斑。今天当我们的许多城市为“雾霾”所困时,昔日“雾都”伦敦已经恢复了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前车之覆,却不能成为后车之鉴呢? 美丽的故乡镇海,曾经是一个多么令人神往的古镇。蓝蓝的天上飘浮着白云,晚潮拍打着海岸,海滨的泥涂上,活跃着跨骑“泥马”赶海的弄潮儿;鱼虾随着海潮洄游到甬江,白鹭翔集于芦苇林,江上的渔船撒开了一张张渔网,孩子们在江滨摸鱼捉蟹。于是,夏天的夕阳下,弄堂口墙门里的百姓餐桌上,端上了一盘盘透骨新鲜的“涨网货”:望潮、弹涂、梅鱼、蛏子、海瓜子、红旗蟹、小娘蟹……烧酒注注,南风吹吹,人们惬意地体验着舌尖上的镇海。但愿这些已经逝去的画面,不再只是出现在我们回忆往事的梦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