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不少人由衷感叹,现在敢于当面“放炮”、“真刀真枪”提批评意见的同志又多起来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悄然回归的背后,实际上也反映出一种事实———想听、愿听、乐听、善听真言的同志多起来了,这无疑是一种积极的、可喜的、人民群众所期待的变化。 纳言与谏言,其实就好比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没有谏言,也就无所谓纳言;关上纳言之门,谏言也便失去了言路和渠道。如果从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来看,在很多时候,纳言起着主导性的作用。纳言者的态度、决心和行动,往往影响着谏言者的态度、决心和行动。而谏言的时机、谏言的方式、谏言的质量等,也直接影响着纳言的效果。而且,这两者的角色也是动态的,经常会因时、因地、因事互换。此时的纳言者,可能就是彼时的谏言者。 历史经验表明,位居上位者敢纳言、善纳言,下属和群众才敢谏诤言。隋唐时期的大臣裴矩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裴矩前半辈子在隋朝做官,是个以阿谀奉承、逢迎拍马而著称的谀臣:隋炀帝好大喜功,裴矩就命人绘制天下美景以进,并亲自督造豪华游船,制定旅游路线;隋炀帝好嬉戏,裴矩就将天下四方各种杂技戏耍集中洛阳,以博其欢心。可归顺唐朝后,他却一反常态,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成了敢于直言相谏的诤臣:不仅经常对朝政发表不同意见,有时甚至敢于当面与唐太宗争论。这恰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所言:“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诤化为佞;君乐闻真言,则佞化为诤。是知君者表也,臣者影也,表动则影随矣。” 能不能正确对待下属和群众意见,对今天的党员干部而言,是检验党性原则、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的试金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改革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正是得益于执政的共产党人拥有从善如流、广纳群言、敢纳诤言的胸怀和品格。当然,不可否认,亦有凭“来头”、看“势头”、观“风头”的纳言者:有的纳“上”不纳“下”,对上级提出的建议就言听计从,对下属反映的则无动于衷;有的纳“亲”不纳“疏”,对亲朋好友、“圈内人士”之言入脑入心,对基层群众的意见则漠然视之;有的纳“近”不纳“远”,对能立竿见影的建议就认真对待,对利益关系复杂、需要作长远谋划的建议便充耳不闻;有的纳“急”不纳“缓”,对上面盯得紧、社会关注度高的行动迅速,对工作周期长、各方面关注少的能拖则拖;有的纳“喜”不纳“忧”,对“悦耳”之言欣然纳之,对“刺耳”之语避而远之;有的纳“表”不纳“里”,看似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实则“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等等。如此纳言态度,不仅容易堵塞言路,疏远党群干群关系,有损党员干部形象,而且还有可能给事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能不能广纳群言、善纳诤言,看似工作方法问题,实际是对待群众的感情和态度问题。有的干部经常抱怨平时听不到真话,其实还是要多从自身找找原因。缠身于文山会海、奔波于迎来送往,或者把群众、下属提意见视作“找碴”,又如何能从“衙斋萧萧竹”中听出“民间疾苦声”。只有深入群众、融入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真正把群众当成衣食父母,真诚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善于从批评声中理清得失、校正方向,从埋怨声中反思自我、吸取教训,从牢骚话中发现短板、改进服务,才有可能听到更多的真话、实话、心里话。 善于纳言,是一种胸怀;善于谏言,是一种能力。从谏言的角度讲,我们在党内生活中提倡“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也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信口开河。要想让谏言受到重视和采纳,前提是要放下私利、出以公心,关键是要有理有据、切中要害。惟有告别了狂言、妄言、胡言、谗言、豪言,多些真言、善言、金玉良言、肺腑之言,谏言才能更好地被纳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