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后,无论是今年两会,还是各项外交活动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议题总是非常夺人眼球。经历千年,几番浮沉,这条古老而又崭新的海上丝路正重焕活力、再展风采。 形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横跨大洋、连接欧亚的大动脉,历史和地缘,使得海上丝绸之路成为沿岸国紧密联系的纽带。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发展不可能闭关锁国,更不可能独善其身,通则畅、畅则顺、顺则发。对于中国来说,需要有便捷的通道和平台实现与东盟、南亚、澳洲,甚至西亚、北非、欧洲等各大经济板块的互联互通,从而形成发展的强大合力,达到互利共赢。海洋的空间拓展能力、货物运输容量,以及文化传递效应都远大于陆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再次把中国的发展从陆地引向海洋,从眼前引向长远,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前我国发展中存在的空间紧张、资源紧缺等矛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必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比翼双飞,形成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为中国乃至区域的发展带来更广阔的战略空间和无限潜力。 如何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创新合作模式,“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的工作思路,并提出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五通”举措。我认为,这“五通”也同样适用于指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政策沟通和道路联通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保障。大到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外交,小到一项具体经济举措,都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引领。“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必须本着“和平、友谊、合作、发展”的原则,加强与东盟、南亚甚至更广地区在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生态保护、海洋资源开发等方面政策的沟通与合作。单丝难成线,独木不成林。要想把纽带加固成桥梁,扩张成密网,必须加快推进水运、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外积极与相关国家携手打通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等各类国际通道,对内鼓励一部分港口城市先试先行形成战略支点,从而实现地域与技术能力的互补,达到利益共通、发展共荣。 贸易畅通和货币流通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支撑。“大海吞东南,横岭隔地维。百国共臻奏,珍奇献京师”,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把中国对外贸易带入极盛。来到21世纪,新的世界贸易形势和经济发展需求赋予其更丰富的内涵和使命。席勒学会创始人海尔嘉·泽普说,一味重视虚拟财富的增值让世界经济遭到重创,在危机面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类重视实体经济的合作更值得信任。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平台,不断完善多边贸易体制,尽快达成RCEP,在亚太地区建立贸易伙伴关系。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打通贸易和货币经济发展任督二脉,结成覆盖数十亿人口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二加二大于四”的乘数效应。 民心相通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纽带。海上丝绸之路历来是中西方文化传播之路,很多沿岸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明,通过加强各类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友好往来,积极借鉴其他地区经验成果,实现各种文化的多元共生、包容共进,共同维护本地区和平稳定。我们要加强对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提炼、包装和宣扬,展示正能量,提升文化软实力。相比单纯的经济利益驱动,文化交融和民心相惜基础上所建立的合作关系更加坚固和美好。今年3月发生的MH370航班失联事件,中国、越南、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沿岸国家,第一时间自发展开救援,积极协作沟通、共享信息技术。正是因为各国人民心心相惜、休戚与共、守望相助,共同爱护地球、维护和平和守护生命。而这恰是海上丝绸之路千年不衰的力量所在。 我们也要看到,个别国家局势尚不稳定,有些与我国在海洋权益上还存在一定分歧和争端,甚至有的对我们的发展左右牵绊。自强则强,只有自己足够强大,才能立足于世界。我们必须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力度,改善民生,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发挥应有作用,与沿岸国家和地区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作者为宁波海事局党组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