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明康 当我读罢宁海作家童遵森的散文集《人生咏叹调》,深切地体悟到,人生当且咏且叹且珍爱。 散文,一般都是写给自己的诗、唱给自己的歌。童遵森的《人生咏叹调》是怎样书写这诗和歌的呢?且看———他8岁丧母,11岁丧父,与奶奶相依为命,所以,他的散文集中第一篇是写给奶奶的《泪雨纷飞忆祖母》。童遵森说他的奶奶一生“命比黄连苦”,中年丧夫,老年失子。童遵森自己的童年、少年,因有如此的“大前提”,也便同样艰辛。他的这番追忆,惹得序言作者赵福莲女士“竟然泪眼婆娑,视线模糊”。而作为读者的我,同样是唏嘘不已,感叹良多。 童遵森散文集第一辑《情感波澜》,以他的真情实感搅动了我的内心,可谓先抑后扬。接下去的散文基调风格峰回路转,童遵森以抒情的笔触,回望、渲染了对乡土的深厚情怀。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一路柳暗花明。 托尔斯泰有“人生三泡”之说:“在泪水里泡三泡,在碱水里泡三泡,在血水里泡三泡。”人的意志就是这样泡成的!走出苦难童年少年的童遵森,在青年时代进入供销社工作,也曾被人羡慕;在壮年时期“下海”办厂,也算风生水起;同时,在省市级刊物发表了不少作品,并获得一些奖项。他有满腔的乡土情怀,当然还有一腔壮志理想,一旦得以宣泄,如行山阴道上,令人目不暇接。 《乡土情怀》、《文化旅游》、《随感杂谈》,他用明亮的笔调抒写乡土情怀,一篇篇娓娓道来。童遵森对哺育了他的故土———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前童古镇,同样爱得深沉,同样倾注了深情。尽管,童遵森青壮年时期曾遭遇不公平待遇,但他还是用包容的笔墨摹写形形色色的人和物。更难能可贵的是,对于朋友情、师长爱,还有天伦之乐,他在文集中一一作了真情告白。 童遵森吟咏乡土之余,还有另一层的含义。他实话实说———17岁,初中辍学的他,就写出了题目为《胜利之歌》的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他曾用笔名三默,取自“森”字三木之意。三默与莫言可谓异曲同工,更为凑巧的是,三默与莫言的写作几乎同时起步。三默与莫言青少年的生活和写作状况,有诸多相似之处,莫言的处女作发表于保定市的《莲池》,三默的第一篇小说刊载在浙江省的《浙江文艺》…… 如此比较,似有不当,我仅仅是想说,名家也是从普通人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努力者虽不一定能人人成功,但成功者肯定在跋涉攀登人之中。 人生是一场戏,人人都是演员,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童遵森把自身多重的角色毫无保留地写进了《人生咏叹调》。人生是一个梦,人人都是梦想家,演绎着绚丽缤纷的中国梦。童遵森的中国梦,在书里,亦应在书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