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开发导刊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10月14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难忘北仑港工业区那几年

□ 张汉楚


1992年5月26日,我省第一个由外商独资成片开发经营的土地项目———小山工业小区第一块25万平方米土地出让合同签署。(王永成 供图 孙红军 翻拍)

  充分发挥世界级港口优势,加快北仑的开发建设,一直是国家和省、市政府关注的重点。1986年12月,国务院批准建立宁波市北仑港工业区,面积70平方公里。

  经过几年的筹划,1990年7月1日宁波市人民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市长耿典华向新闻界人士宣布,北仑港工业区已具备了大规模开发建设的条件,强调要把加快北仑港工业区开发建设作为宁波市对外开放的一个重点。7月13日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北仑港工业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并在北仑设立办公室,明确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工业区的规划建设、政策制定、综合协调、服务管理等。8月下旬,我与王志明、鲍尧品、李月明、徐红等一批北仑和市直机关同志报到,开始了工业区办公室的工作。王志明负责规划建设,鲍尧品负责招商引资,我主持综合处工作。办公场地临时租用区政府招待所的三楼。

  工业区要建成什么样子?当时人们的脑子里还没有成型的概念,加上北仑沿海一带主要是盐碱山坡地,基础设施差,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工业区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招商引资。

  基础设施建设,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征地和拆迁。地征不下来,工业区的一切无从谈起。向农民征地,谈何容易。农民世代在此居住耕种,他们对土地的不舍、对故居的留恋,是可以理解的。当时的征地和拆迁依靠北仑区,为了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区里对失去土地的农民做了妥善的安置。首先对60周岁以上人员每月发放养老金,对中青年有条件的则安排就业;其次,为搬迁的农民选比较好的位置为他们盖起了新房。

  当时拆迁工作无样本可依,小部分群众对拆迁安置政策不理解,拆迁谈得非常艰苦,工作组一户一户到农民家去走访、商谈,一位位去做思想工作。一边是工期紧,一边是无数次的访谈,工作组同志都是顶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一面在工地上协调,一面往群众家里跑。但正是这种螺丝钉的精神,最终感动了一些群众,如期完成了一次次的征地和拆迁任务。

  如何在利用外资上起好步,是摆在工业区前面的关键。市政府大力宣传工业区,把来访的外宾都介绍到工业区。工业区的招商人员在各地跑,了解信息,拜访大公司。到1991年的10月,工业区接待了泰国、美国、日本、加拿大、沙特阿拉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外商和港、台商共近100批二百余人次,已正式批准千万美元的大项目有:太平洋化学、善高化学、正大农业、北仑水泥、永旺钢铁等。

  由于历史的原因,工业区的基础设施很薄弱,要招商引资必须要进行“六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但这几年恰逢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国家银根紧缩,贷款困难,市、区政府又无力往工业区投钱,真是步履维艰。就在这时,省政府给予了最大的支持。1991年8月3日至4日,省政府在小港戚家山宾馆召开了北仑港工业区开发建设现场办公会议,省领导葛洪升、孙家贤、柴松岳和十四个省级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以及宁波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参加了会议,葛洪升省长在会上强调,开发建设北仑港工业区不仅是宁波的大事,也是浙江的大事,要求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热情关心、支持北仑港工业区的开发建设。会议还确定了工业区近期必须抓好的9项重大基础设施,包括了3条道路、3个变电所、水厂扩建,通讯、排污工程各1个,并落实了资金。这次会议对大规模地开发建设北仑港工业区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8月17日北仑区委、区政府召开了北仑港工业区开发建设动员大会,潘朝阳区长作了动员报告,会议要求全区人民为加快工业区的开发建设建功立业。

  8月29日,宁波市委决定建立中共北仑港工业区工作委员会。9月1日宁波市人民政府决定建立北仑港工业区管理委员会,两套班子与北仑区的党政班子实行统一领导、合署办公,北仑区有关职能部门即为北仑港工业区的工作部门。9月29日召开的工业区管委会第一次会议确定了“小区先行,确保重点,以点带线,梯度推进”的发展思路,即以青峙、港前、小山三个启动工业小区为重点,集中财力物力率先开发,逐步连片,梯度推进,从而形成全面开放开发的局面。从此,北仑港工业区的开发建设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由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国内外客商前来考察投资逐渐增多。但是要引进一个好的项目进来确实不容易,常常得磨破嘴皮、跑酸双腿,一次次用真情感动人家。曾经的工业区人在回忆那些招商经历时,都能讲出无数个记忆深刻的故事。1992年初,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后,出现了招商引资的热潮,至1992年8月,北仑区域的外资企业已达65家,总投资额达17亿多元,其中外商独资企业19家,在五个方面创下了全市第一。

  1991年4月组织上调我到区政府办公室工作。工业区管委会与区政府合署办公后,办公室的工作异常繁忙,仅办公会议一星期要开两次,星期三区政府办公会议,星期六工业区管委会办公会议(那时实行一周六天工作制),事先需要准备的议题和材料以及联系协调的事项十分多,加上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基本上每天晚上加班,甚至连阅读、修改文件之类的活,带到家里去利用早餐之前的空隙时间处理。办公室的王永成、张国昌、邱振榜等许多同志都与我一样忙碌,当时大家的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就是一定要把工作干好,决不能因自己原因影响开发建设。

  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春风,掀起了改革开放的巨浪。为了进一步加快北仑区域的开发建设步伐,1992年10月国务院批准同意,将宁波开发区与北仑港工业区的重点开发区域合并,规划面积调整为29.6平方公里,统称宁波开发区,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政策。与此同时,在北仑港工业区港前工业小区的基础上,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筹建,建立宁波保税区的条件已经成熟。1992年11月18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宁波保税区,总面积2.3平方公里,实行比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更加灵活、更加开放的特殊政策。

  这年的10月,我接到组织的通知,配合市、区有关部门做好开发区扩大的筹备工作。当时,新的管委会工作人员一部分从小港原开发区管委会过来,一部分从市、区机关抽调。办公场地借用北仑区乡镇局,接待客商没有像样的会议室、洽谈室和食堂,办公室没有空调,条件十分艰苦,但大家本着艰苦创业的想法,没有怨言,一心扑在工作上。从此,北仑的开发建设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建立宁波开发区、北仑港工业区,扩大宁波开发区的区域范围,建立保税区、大榭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直至后来设立梅山保税港区,是中央为加快宁波对外开放所采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事实证明,中央、省、市的这些决策十分正确及时。经过三十年的开发建设,北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原先确定的“依托港口优势,建成长三角南翼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对外贸易口岸”的目标基本实现,北仑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疏运网络和现代物流业等都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今的北仑,道路宽阔,高楼林立,环境优美,生活方便,一座现代化的新城初步建成。

  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瞬间,然而对于原先普通的海边乡村来说,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北仑的先人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我为曾经较长时间亲历北仑的开放开发而感到自豪,更为家乡这些年日新月异的变化而赞美!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