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11月18日电(记者陈菲)为严厉打击制售假药、劣药的违法犯罪行为,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立足刑法有关药品安全犯罪法律条文的修改,结合近年来司法实践情况,联合制定了《关于办理危害药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8日,最高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司法解释的主要内容。 解释共十七条,首先对实践中易发、多发,且危害性严重的生产、销售假药的情况予以总结,明确了应当酌情从重处罚的情形: ———生产、销售的假药以孕产妇、婴幼儿、儿童或者危重病人为主要使用对象的; ———生产、销售的假药属于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避孕药品、血液制品、疫苗的; ———生产、销售的假药属于注射剂药品、急救药品的; ———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生产、销售假药的; ———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期间,生产、销售用于应对突发事件的假药的; ———两年内曾因危害药品安全违法犯罪活动受过行政处罚或者刑事处罚的; ———其他应当酌情从重处罚的情形。 最高检法律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韩耀元说,根据刑法的规定,生产、销售假药罪是行为犯罪,只要行为人实施了生产、销售假药的行为,无论数量多少,均依法构成生产、销售假药罪。具有解释第一条规定的七种情形之一的,还应当酌情从重处罚。 解释还进一步明确生产、销售假药、劣药行为的共犯范围。根据解释,对提供资金帮助、生产技术支持、原料辅料供给、广告宣传等帮助的人,要依法按照生产、销售假药、劣药罪的共犯定罪处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