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四明笔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11月22日 星期六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吴哥已不是那个吴哥

  李广华

    吴哥窟,柬埔寨人叫吴哥寺,也有的直接称呼吴哥。吴哥窟的叫法不知是如何产生的,按照中国人的习惯,“窟”一般是在山崖绝壁处,人工开凿出的洞穴或凹陷进去部分,可吴哥却地处平坦的热带丛林,周围并无山峦,可谓一马平川。吴哥是一个建筑群的总称,有点像万里长城,人们提到它时,没必要先分在北京还是山西境内。

  公元802年,吴哥国王阇耶跋摩二世创建了吴哥帝国,在其后的600年间,吴哥王国进入繁盛期,其疆土占东南亚的大部分,从阇耶跋摩二世的曾孙亚索跋摩开始建,期间传至15位国王,不间断地建设200余年,建成这座规模宏大的吴哥王城。其中有最著名的皇宫、巴扬寺、巴方寺、吴哥寺、塔普伦寺、普力坎寺等知名建筑,可谓辉煌一时。

  吴哥窟虽说没有列入世界七大奇迹,但它是世界遗产,早已同金字塔、万里长城和印尼的婆罗佛屠一道,成为东方四大奇迹,每年吸引无数的参观者。

  除它自身的建筑和曾经产生的影响外,吴哥在世界上能有今天的名气,和一位中国人有关。没有这位中国人,就没有吴哥今天的名声。甚至可以讲,在世界著名遗产中,除中国的之外,没有哪一处遗产的文化艺术价值是这样的被一个中国人始发性地推介过。

  他叫周达观,是元朝成宗皇帝铁穆耳派遣的使者,于1296年前往真腊(今柬埔寨),或诏谕,或了解那片热带丛林里神秘王国的地理面貌和风土人情。也许,铁穆耳皇帝是为了掌握异邦的情况,在统治期间,派这位温州商人出发,他带着一个团队,从海路行驶,半年后到达建筑风格迥异、宫殿金碧辉煌的吴哥王国。

  说是商人,那只是表象,其实他的文化功底相当好,所写的《真腊风土记》既有记述,又有描写,对建筑特色、地貌和当地人的生活习俗均有所涉,记录得十分细致。他和真腊的当地官员、百姓接触,深入到王宫、神庙,详细地考察。如果从书籍结构和文笔看,他分明就是一位作家。

  书籍的文字并不长,内容却十分详尽,有城郭、宫室、服饰、官署、三教、人物、产妇、室女、奴婢、语言、文字、争讼、耕种、山川、出产、贸易、走兽、蔬菜、蚕桑、村落等。在《耕种》一节,他写到“耕不用牛,耒耜兼锄之器,虽稍相类,而制自不同。”说明当时柬埔寨的农耕还很落后。在《车轿》中,写到“马无鞍,象却有凳可坐。”的确,直到今天,在吴哥窟景点的周围,还有当地人用大象搞旅游的,象背上确实卡着一个能坐两人的象凳。

  在《器用》一节,他是这样写的:“地下所铺者,明州之草席。”明州,古代宁波之称谓,说明那个时期宁波的蔺草席已经卖到那里,能用上来自中国的精美草席,算是很奢侈的了,估计也只能是在宫殿和庙宇使用。

  700多年过去了,当时的真腊(现柬埔寨)还矗立在那片热带丛林之中。

  如今,欧洲人到柬埔寨旅游,很多都带着翻译成外文的《真腊风土记》。那些远道而来的观者,一边看,一边对照书中的描述,细细地品味,剖析每一处图案的内涵,尽管今天的吴哥与元朝时已不可同日而语,但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它可以让人回到从前。

  我们来到吴哥时,刚好,柬埔寨结束旱季,雨季还没开始,吴哥的建筑正呈现在温热明朗的光线里。

  建筑多用砂岩先堆砌起轮廓,再按设计要求雕刻,线条与线条间相互勾连,从视觉上模糊了石与石间的割裂存在,很多图案是要几块巨石拼组而成的,远远望去,浑然一体。但时光外加战争等创伤,拼组的巨石有些已开始各自向外受力,改变了当初的精密组合。

  被称作大吴哥的巴扬寺,浮雕异常精美,有印度教罗摩耶那和摩诃婆罗多的史诗故事,充满着战争讨伐的味道,从略显风化的图案看,史诗中的影响人物,挥刀舞剑,指挥厮杀,仿佛能让人领略到昔日的血腥场面,也可以看出印度教对吴哥文化的影响;有吴哥国王征战厮杀的场景,战争场面异常残酷;有真腊人生活的刻画,愉悦轻松的劳作给他们带来欢乐。用石刻浮雕展示吴哥王国的民生,涉及种植、收割、围猎、捕鱼、表演杂技等,既真切,又生动地留下了难得的图像资料。

  浮雕中最显眼的要数散落在巴扬寺各类建筑顶端的五十四座石砌尖塔,每座的四面刻有表情平静的巨型头像,均矗立在那些史诗性故事雕刻的上面。

  导游带我们攀爬,目标直指其中的一个佛头雕像。石塔身处寺庙的高处,佛像面南,头戴莲花冠,方脸,浓眉,眼似闭似睁,宽鼻,厚厚的嘴唇,似乎显得有些夸张,但符合热带人的长相。整个脸所表现出的显著特征是面带微笑,在这样一个庄严肃穆的场景,这座高耸的巨形头像审视着残垣断壁和朝拜者已达千年之久,无论人们抱着什么样的态度来朝拜,后来的屠城如何凶残,庙宇的倒塌声此起彼伏,他依然保持着微笑。这看似静态的笑容,与底部的英雄史诗中的浮雕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为何而笑?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含义?谁也无法说清楚,后来,人们给他起名叫“高棉的微笑”。高棉为柬埔寨人数最多的族群。据学者推断,雕像的原型很可能是阇耶跋摩七世本人。

  从历史上看,信仰属于精神层面,向来有集团和个体两个层面的受向度,往往在国家层面上,统治者既带头信,同时也希望把王者当作神明来崇拜。

  所有这些都被周达观记录下来,成为那个时代的永恒。也有人怀疑《真腊风土记》是一部军事情报的书籍,因为此时的元朝经过征战讨伐,开疆破土的统治,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更加清楚要获取某个地域,不但要了解其疆域,而且需要研究其风土人情,习俗掌故,如此,作战才有充分的把握。而周达观所记载的吴哥王朝的城市布局、护城河的宽度、城墙的高度和城门的厚度、物产资源等均跨越了一般游记的范畴,可视为有利于征战。

  按照周达观的记载,吴哥是有文字的,但“寻常文字及官府文书,皆以麂鹿皮等物染黑,随其大小阔狭,以意裁之”,“大率字样正似回纥文;凡文书皆自后书向前,却不自上书下也。”如此文字,估计是草创不久,从文法和词义上看,还不足以形象地记录吴哥王城辉煌的景象和丰富的内涵。

  周达观的书写好后,并没有刻印,只有抄本。到明代才有刻印本,也是杂在各种丛刊中。

  相比之下,此书虽说被编入过《四库全书》,那也是沧海一粟,未能引起多大的反响,除此,只是被收到一些丛刊里。民国二十年,学者冯承钧从法文翻译成中文,才真正引起国人的重视。一部对世界遗产吴哥记录最早、最权威的古籍,并没有在本土引起多大反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观赏吴哥的浮雕,坚硬的质地下处处可见风化的痕迹,斑驳中部分彩漆已脱落,有些被烟熏火烤,显得黑乎乎的。很多背阴处,长满苔藓,浮雕有的人物缺少了鼻子,有的断了手指,卷草纹也被敲掉了枝叶。但除岁月风蚀的印记外,雕刻基本算是保存了下来,观赏者可从周达观的文字记载与实物的对照中,去感受昔日吴哥的辉煌。

  回到几百年前,周特使看到的是金碧辉煌的吴哥,充满上升气息,是蓬勃完整的。岁月无情地梳理着寂静的吴哥,周达观笔下与作为世界遗产的吴哥,早已不是一个概念。

  远去的吴哥,艰难地矗立着,从恢宏蜕变为遗产,越来越让人感到担忧,石材开始风化,浮雕也变得模糊起来,远去的富丽,若隐若现,它在无声地向后人叙说着往日的辉煌,只是我们世俗的听觉和目光还无法听明白和看清楚。好在,周达观通过眼睛和笔,呈现给我们一部典籍,留下一个后来人不曾看见过的吴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