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鸿一 和大多数的男人女人一样,生活中的我总免不了抱怨,抱怨工作使人身心劳累,抱怨家人的不体贴,抱怨朋友干些匪夷所思的事,抱怨社会总有阴暗面。当然,也有赞美和愉快。这么多年来,生活就在喜悦和抱怨交织的过程中注脚着平凡的真实。以为,这就是理所当然的自我,直到遇见了《不抱怨的世界》。 没有一本书,能像《不抱怨的世界》这样,让我一下醍醐灌顶,羞愧难当地反思自己的抱怨带给周围的灾难,反思抱怨造成的潜能发挥障碍,反思抱怨阻碍个体和团队成长的恶果。当然,鲍温不是教条主义,他只是在一个一个生动细小的实践中娓娓道来,引领着你心甘情愿地认识抱怨的神经元结构,直到加入他倡导的21天不抱怨行动。 人是各种关系交织中的动物,群居会让人有种归属感。试图得到他人关注是人们抱怨的主要原因,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可以采取行动,让彼此的关系变得更愉快一些,确保我们在交流的时候带着诚意,不具任何威胁和攻击性。 通常情况下,人们之所以抱怨,就是为了把自己从某种责任中解脱出来;很多时候,抱怨的背后,还隐藏着一种对自身优越感的夸耀;抱怨还是获得操纵力的工具,但肯定是短期的。抱怨会产生一种负能量,将同一意见的抱怨者聚集在你的周围,短期内获得拥有赢得别人的力量,最后会演变成两派阵营的较量。但这种由抱怨组织起来的力量是脆弱的;更多的情况下,抱怨是你为自己不好的表现提供的顺势台阶。 人在上述动机的支配下,越来越多地选择了抱怨。结果,抱怨使我们原本和谐的关系出现了裂痕,抱怨也使我们变得不愉快和心力交瘁,影响了我们的身心健康。抱怨还容易让人逃避现实,诱发人的惰性和依赖性,压抑我们的创造力和运动力。 如何远离抱怨?鲍温给我们开出了不抱怨的良方。2006年,他发起了“不抱怨”运动,邀请每位参加者戴上紫色手环,只要一察觉自己抱怨,就将手环换到另一只手上,以此类推,直到这个手环能持续戴在同一只手上21天为止。如今,这项运动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效果,全球已有106个国家和地区的1800万人参与其中,就像冰桶慈善一样风靡全球,这项运动改造着人的精神状态。鲍温的目标是发放6000万只手环,即地球60亿人口的1%参与,我相信这一目标一定能在鲍温有生之年实现。 其实,手环只是一种心理明示,是作出设定行为的警戒标记,从心理上给自己增加不触犯的动力。鲍温认为,养成不抱怨能力要经历四个阶段,即:无意识的无能、有意识的无能、有意识的有能、无意识的有能。在无意识的无能阶段,你没有意识到或根本没有注意到你发出了多少抱怨,一般来说,每人每天会抱怨15-30次。而按照能量的吸引力法则,抱怨这种负能量可能真的会招惹到更多的让你抱怨的痛苦和不快。有意识的无能阶段,你已经意识到抱怨不能帮助改善已经发生或正要发生的事态,戴上手环起到的作用就是,你开始能够发现自己正在抱怨,但等你发现时往往为时已晚,而且即便你想制止也无能为力,这种不受控制的挫败感让你很不舒服。这时候的你,需要有强大的意志力和耐心,来改变和训练自己。进入到有意识的有能阶段,你会变得超级敏感,保持沉默的时间会拉长。你会有强烈改变自己的愿望,进而会开始积极地有选择地建立自己的关系,有意识地离开与你振动能量不一致的人。你有目的地培植能带来快乐和助人成长作用的关系,并在这良好的关系中相互拽引。最高层次,是进入到无意识的有能阶段,在你凭借意志力逐渐成为不抱怨的人之后,你会发现,借由改变自己的言语,你已经重新塑造了你的思维模式,你不再关注伤害而喊痛,而是用积极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期望,学会积极乐观地思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从而打动和激励你周围的人,初始靠意志力控制的不抱怨,已经习惯变成自然,成为你无意识的行为。你开始从内心深处为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感恩、欣赏。 鲍温在倡导不抱怨生活方式的同时,甚至对心理学上被广泛认可的愤怒宣泄论提出了质疑。宣泄论认为,表达愤怒可以让情绪得到健康的释放。鲍温引用了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院教授布拉德·布什曼的25年研究成果:发泄愤怒情绪会提高而不是降低人的攻击性。发泄怒气并不能产生任何积极作用,反而会伤害人类自我及周围的人。 既然宣泄愤怒是件徒劳无益的事,世界也不会因为抱怨而改变模样,那么就让我们从自我做起,共同加入到不抱怨手环行动中来吧。要做到不抱怨,一开始会很难,过程会有些痛苦。但要坚信,唯一能为你的幸福和人生负责的人,就是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