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党史·国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12月08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泗门元宵灯会

  在浙东宁绍一带,泗门元宵灯会以其悠久的历史闻名遐迩,但在清光绪《余姚县志》“风俗”卷中,仅“十三日灯节”、“十五六夜迎四门龙灯”等寥寥数语。幸好余姚历来还有民间修志的传统,尤其是清雍正年间由谢起龙编纂的《东山志》,对泗门元宵灯会有详细的记载,弥补了县志的缺略,也使我们后人得以了解泗门元宵灯会昔日的风采。

  据《东山志》记载,旧时余姚县共十五乡,其中姚北八乡濒临杭州湾,沿海居民久苦海患。泗门时属东山乡,受害更甚。元至正元年(1341年)春,余姚州判、鄞县人叶恒率众将历代所修土塘,统一易作石堤,即今大古塘,此后百余年虽大潮而无大灾。海堤既成,泗门百姓旋于大古塘上建龙王庙,每年元宵造龙灯在大古塘上盘旋,以祈求神灵保佑一方平安。是为泗门元宵灯会之肇始,距今已有近七百年的历史。

  明成化年间,泗门人谢迁高中状元,官至大学士。后来谢氏一族在泗门镇上陆续建造了大学士第、阁老府、状元第、大方伯第、侍郎第等府第大宅,并形成前、中、后三街。明嘉靖中期,谢迁的次子、吏部侍郎谢丕致仕归里,乃将龙灯迎入街市,谓之穿三街。除龙灯外,又增制各种杂灯,多以人物故事为内容,如姜太公钓鱼、朱买臣负薪之类,统称花灯。也是从那时起,泗门元宵灯会逐渐演变为万民同庆的娱乐盛会。

  灯会自正月十三日开灯,称上灯日,十七日落灯,前后持续五天。迎花灯则是在十五、十六两个晚上。花灯队伍先穿三街,沿途用毛竹搭过街牌楼,悬人物、鱼鸟、花木等各色彩灯于其上,谓之灯棚。又用炭屑和糯米汁制成杨梅、荔枝等各色鲜果,贯以铁丝,烧红后缀于两旁树枝上,游客骤然见之,几乎伸手欲摘。花灯队伍最后毕集于镇西的汝仇湖畔,此时汝仇湖各洲渚间,遍燃荷花水灯,还用木板钉住龟背,置鹭灯于其上,任其到处爬动浮游。各种花灯在湖边纵横蟠舞,映得湖水及岸边树木尽呈赤色。

  清康熙初年,泗门元宵灯会上开始出现台阁灯,亦名大灯,长有丈余,高如楼台亭榭。透过窗户,可见木偶戏舞于其中,而机关轮线则藏灯盘之内,外人所不能见。台阁灯备极工巧,仅一盏灯就需花费数十成百金,很是奢华。

  清雍正年间,谢起龙在编纂《东山志》时,将早年所作《泗门花灯节纪事》载于卷十“杂录”。《泗门花灯节纪事》为五言古体诗,共八十二句,除了介绍泗门元宵灯会的起源、场景外,大部分篇幅描述的是花灯种类,有轿、车、船等交通工具灯,荷、榴、杨梅、荔枝等花果灯,鹭、鳌、龙、鱼、牛、犬、鹤、鹰等鸟兽灯,还有走马灯、礌鼓灯、台阁灯、高照灯等各种式样新奇的杂灯。在诗末,谢起龙又笔锋一转,对泗门地处海隅僻地,却以一姓之力竭财操办灯会提出批评,更对操办过程中所出现的奢靡之风表达了自己的忧虑。

  然此时正处康乾盛世,朝野上下皆日趋于奢,泗门元宵灯会不仅年年照办,且规模越来越大。进入民国后,请戏班唱戏也成为灯会例事,最多一年镇上有十三台戏同时演出。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元宵灯会才中断。1982年至1985年,曾一度恢复,除传统的花灯外,又新添火箭灯、太空飞船灯等造型,一些濒临失传的舞龙、舞狮、木偶摔跤等民间艺术也同时得以挖掘和展演,观众每年都在5万人以上。

  2007年,泗门镇人民政府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决定再次恢复元宵灯会。出于安全考虑,取消迎灯穿街活动,将花灯集中于汝湖公园供游客观赏。灯会期间,在汝湖公园内搭设舞台,表演各类民间艺术。正是借着元宵灯会这个平台,泗门镇的犴舞、木偶摔跤两个项目,于2007年和2009年先后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泗门元宵灯会及灯会上表演的采莲船和谢氏祭祀仪式,被列入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如今的泗门元宵灯会,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浙东大地上熠熠生辉,成为彰显余姚地方独特人文历史价值的一张靓丽名片。2014年元宵,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放了泗门元宵灯会的盛况,更使泗门元宵灯会名扬四海、蜚声中外。(谢建龙)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