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放不放假?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受有关部门委托,中国人民大学调查中心正在就春节法定节假日安排,以社会抽样调查和网上调查等方式公开征求意见。不同于以往的节假日安排调查问卷,此次人民大学调查中心的调查只有一个焦点———除夕是否放假(12月8日《新京报》)。 尽管调查比较低调,但“在各大门户网站上,都可以找到该网络调查页面”的新闻细节告诉我们,公众和社会的关注度超出了调查者的想象,也表明“除夕放不放假”牵动着亿万民众的关注和情感。确实,这并非是个简单的时间调整问题,而是关乎民众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我们如何审视这种超乎想象的关注热度,则为我们找到呵护传统节日文化的“种子”提供了可行的选择,也为唤醒和强化文化自觉意识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费孝通先生曾提出文化自觉的观点,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笔者以为,“除夕放不放假”的调查就是文化自觉的体现,不仅是有关方面和调查者的“自知之明”,也是参与调查者的“自知之明”,二者的共振打造了文化自觉的起点。正如所说,文化自觉首先是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也就是充分认识自己的历史和传统,这是一种文化延续下去的根与种子。不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及其文化内涵,就失去了让传统节日文化延续下去的种子。 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节点。在春节,我们可以感受到衣食住行、娱乐竞技、社会交往、信仰形态等文化内容的存在,为我们提供精神家园和情感寄托。春节作为节日不是个体性的,而是群体性的,让人们有时间回到家中充分享受传统节日自由传承的空间,是“除夕放假”的最主要目的,而调查本身就是一种最有效的文化认同和归化方式。 春节鲜明地体现着传统节日的聚会特性,而“除夕放不放假”则决定着人们聚会的实现。只有尊重民意和公众习惯,才能让春节发挥维系群体关系和加强情感纽带的重要功能。除夕充满着浓厚的伦理观念和人情味,是阖家团圆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家庭成员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因此,“支持除夕放假的人居多,约占受调查者的70%”的结果并不让人意外。 每个节日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审美、文化等因子,如何对待节日是民众审美、情感表达与内心需求的外在表现。除夕放假时间调整的调查,在尊重民意的同时,也是对民众文化自觉意识的促动和提升。而这些,在传统文化节日衰微态势下,显得尤为必要。 “除夕是否放假”背后的文化自觉意识当呵护。民众和社会对调查本身的关注告诉我们,惟有尊重民众和传统习惯,提升文化自觉意识,才能催生传统节日文化根深叶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