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学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12月16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APEC未来发展注入新活力

  随着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圆满落幕,APEC已走过25个年头。学者提出,正如APEC北京峰会“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主题所传递的内涵,“加强合作,展翅起飞”是亚太经合组织21个成员的共同目标。在APEC发展进程中,此次《北京纲领》和《亚太伙伴关系声明》的通过,是继1994年《茂物宣言》后具有推动意义的历史时刻,必然在推动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APEC迎来新转机新秩序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指出,北京峰会最务实的一项成绩,就是通过了亚太自贸区路线图,这对推动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重大贡献。北京峰会达成的共识,使得21个成员都参与进来,这种平等、包容的理念,直接推动着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也为APEC未来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在APEC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对“互联互通”理念的升级,是北京峰会取得的又一重大进展。除APEC21个成员外,印度、蒙古等"“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合作伙伴也在加强互联互通方面取得了共识,“一带一路”倡议的基础正是互联互通。正在积极推进中的亚洲投资银行、丝绸之路基金,也反映出中国作为新兴大国,有意愿、有能力推动互联互通的发展。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苏长和认为,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建设是亚太地区落实区域经济一体化最重要的“抓手”。很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方案停留在口头、口号层面,实施起来不顺畅,就在于硬件、软件、民心上的互联互通做得不够,地区经济合作的毛细血管被堵住了。北京峰会抓住了问题症结,就是要疏通、打通长期困扰APEC经济合作向更高阶段迈进的经络和毛细血管,让经济增长活络起来。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庞中英认为,APEC在复杂的成员构成前提下,推出自贸区谈判尝试,恰可以对正陷入改革困境的WTO框架下的多边贸易谈判产生示范效应,为APEC实现机制化提供了新转机。未来或许可以设置“三驾马车”,即前后三届峰会东道主协同办会,这有助于督促、落实已通过的声明、纲领,突破现有APEC论坛形式,进而推动形成有约束力的APEC机制。

  APEC已经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主战场

  南开大学国家经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戴金平《人民论坛》刊文提出,2014年APEC北京峰会,是中国APEC战略大调整的标志,也是中国进入全面改革开放时代的标志。

  中国提出了“APEC模式”:承认多样性、灵活性、渐进性与开放性,遵循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协商一致、自主自愿的原则,促进单边行动与集体行动相结合。在APEC框架内,中国通过多种多样的单边行动、集体行动、双边行动和经济技术合作,推动了中国的对外开放和贸易投资自由化,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的经济改革。2014年中国北京举办APEC峰会,成为中国APEC战略大调整的一个标志。中国APEC战略调整表现为:中国从一个参与者向一个领导者转变;从被动性和应对性向主动性和引领性转变;从规则接受者向规则制定者转变。一言以概之,中国开始了APEC会议中的大国方略。而这一大国方略与中国启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紧密相连,全面改革的大国战略与全面开放的大国战略环环相扣,也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外部推动力。。

  亚太自贸区建设与中国的大国责任

  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开放和对地区事务参与度的加大,全球治理成为一个重要议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庞中英提出,中国在地区范围内推动亚太自贸区路线图,是对地区治理,甚至全球治理的一个重大贡献。向世界展现了中国致力于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信心和能力,再次彰显了中国不断提升的大国责任。然而,随着中国越来越多地提供国际公共产品,一些西方国家却将中国对全球治理的贡献看作对西方主导的现存国际秩序的挑战。对此,我们应该继续秉承传统文化理念,推进相关外交工作。与世界范围内的国家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积极推动亚太自贸区建设,都不是为了取代、挑战现有地区和世界秩序。中国并非世界秩序的革命者,而是改革者。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苏长和也认为,新形势下,外交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家的国际事务管理职能只会增加不会缩小。随着中国日益参与国际公共产品的提供,国际公共管理能力建设会成为一个新兴产业。此次APEC会议,中国主动提出为相关国家提供2万个互联互通项目方面的人才培训名额,就是一个例子。中国的国际组织人力资源战略,既要考虑向已有国际组织输送人才,更要有战略目标,培养在双边、小多边、大多边体系中的国际行政管理人才。

  (李 伦)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