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泓 在较客观的判断力尚未养成或阅读兴趣尚未建立前,闲读杂读乱读也不无裨益。一筷子就插到终生喜欢的菜里是有福,尝遍农家大妈或御厨做的七荤八素,甚至吃过些倒胃口的菜,也未尝不是幸事。我年轻时,也是各种闲杂书“一气乱读”,当然,多读乱读后,一定会“读不厌精”的。 只是生命就这么长,所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读书越多,要读想读的书反而更多,唯年岁徒增,时间无多,选读历代读书人千淘万漉出来的经典名著的好处便立时显现。 比如,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开篇句“幸福的人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已成金句,你完全可以将此类句子当哲理来读。比如《红楼梦》,被研究那么多年,因为其客观性强,史料翔实,赢得后学各种信赖。吃喝玩乐、人情世故、风物掌故,一部“红楼”,容纳万千。 经典名著中的故事,或深或奇或庄或谐,各有意思。你一定知道“看了《西游记》,方知有背景的妖精,都被各路神仙乃至玉帝观音收走了,没背景的,就被孙猴子或其他正义大神打死了”这句话吧。经典名著中的故事往往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现实意义上的延展性。 经典如矿藏。经过那么多人批判检阅,多年沉淀,自然去沙存金。其中人物、场景、道理、故事、各种鲜活描述,深入骨髓,屡被引用,成为社交的公共词汇。因为此中有共同的记忆、感觉和憬悟,如果你不知道,交流平台便失去一角。 尽管经典并不等同于真理或历史,你带着质疑的眼光去阅读,包括对这个世界的阅读,永不会错。但经典让你质疑的,完全不同于其他低劣粗浅的作品,你的疑窦基本不用丛生于文句语法、错别字、基本常识和信息。此般面对,譬如行路,经典可疑,也疑在何去何从,疑在往奔之路可能遇见的障碍。而低劣作品,则是一路泥泞坑洼,每走一步都得谨慎揪心。 万物有常,经典自然也会老去,新的时代有新的经典。你可千百遍地去阅读、赏读、解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你还可翻晒书单自荐经典。既然唐宋时的人读不到黑格尔、巴尔扎克、村上春树、明清笔记、鲁迅、张爱玲,那么你也可以完全不顾及诸子百家、四书五经、荷马、但丁。 有涯之生,无涯之读,不寻回到经典里来,一定有遗憾。记着经典的好,记着经典是在帮你找回更多的美好时光,至少是阅读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