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开发导刊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12月23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开发开放的“宁波模式”是怎样来的

□ 王一鸣

  北仑开发建设三十周年

  1984年10月,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成为继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之后国内第三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拉开了北仑开发开放的大幕。一转眼,30年过去了,作为这个历史进程的亲历者之一,我感触良多。 

  今年,我们和国家商务部研究院合作完成了关于开发区体制机制的课题研究,里面提到我国的开发区发展历经了三个阶段,凑巧的是,宁波开发区的发展过程与这一大趋势是完全吻合的。

  第一个阶段是从1984年到1992年,这段时间是宁波开发区的探索阶段。当时国内还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建立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营造适合外商投资的“小气候”,并在开发体制上试水市场化运作。我们通过引入央企,突破了一个市场化的问题,有效化解了开发建设中遇到的资金、招商等难题。

  第二个阶段是从1993年到2002年,宁波开发区面积扩大到29.6平方公里,招商引资和经济建设水平也由此跃上了新台阶,初步形成了能源、石化、造纸、食品加工、机电工业等为基础的产业体系。在这个阶段,我们主要突破了一个产业化的问题。

  第三个阶段是从2003年至今,以两区合并为标志,开发区进入全方位开发阶段,主要解决一个城市化的问题。开发区不仅仅是作为一个经济功能区,而是一个和现代城市发展配合起来,能够协调、持续发展的新城区,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宜居宜业”。

  这是一个渐进式的发展过程。就第一阶段来说,1988年我们与两大央企合作创造了开发开放的“宁波模式”。这一合作解决了开发区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成为开发区滚动发展的支撑。

  事情可以追溯到1984年。当时中国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些重大项目或区域开发都是国家计划建设的,但是对开发区,国家明确表示不安排投资,要尝试搞市场经济,所以宁波开发区第一笔资金是依靠借贷。

  按照当时政策,经过批准的首期一平方公里的开发面积允许借贷1亿元的贴息贷款。宁波开发区的首期开发面积1.3平方公里,我们就向中国人民银行借了1.3亿元的开发贷款,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到1986年末开发区的投资环境有了改善,但这笔钱也所剩无几。更要命的是,这笔钱花完后,我们拿什么搞开发建设?搞招商引资?

  就在大家束手无策的时候,一个机会出现了。1987年的春天,中国五金矿产进出口总公司和中国机械进出口总公司两大央企的负责人到开发区来考察,当时我是开发区经发局副局长,参与了接待工作。

  有一天下午,他们在工作交流时透露,中央要求他们从单纯的贸易公司向工贸一体化企业转型,他们非常希望能在开发区设立工厂。但当时我们各方面条件还不成熟,一是没矿山资源,二是开发区的条件暂时还达不到生产成套设备的要求,而这些正是他们的优势,于是双方只能作罢了。

  项目没谈成,但大家兴致不减,继续坐在一起聊天。聊着聊着,不知道是谁提起说,现在开发区资金困难,既然你们有钱,又有做成套机械设备的能力,那你们干脆和我们一起来搞开发吧!这一番话说出来以后,立刻引来在场的人一阵大笑,当时谁都没把这个建议当回事。

  不料,当天晚上,五矿的总经理王验给我们打电话了。他说,他回去后想了想,觉得下午这个建议有点意思,可以先搞起来看看。他还向我们要了开发区的整体建设规划。说起王验,他这个人很不简单,他曾经当过驻外参赞,有着开放的思维和开阔的视野。

  这个电话打开了开发区与央企的合作之门。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双方就合作问题进行了具体详谈,最终达成一个共识:由开发区管委会、五矿、中机三方出资组建一个公司,全面负责开发区的规划、开发、建设、经营和管理。资金方面,开发区和两大央企各出一半。

  1988年夏天,双方正式签约。开发区管委会以50%的出资额,作为一方组建开发区联合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开发区外引内联和基础设施建设。后来,这个模式被称为开发开放的“宁波模式”。

  或许,这一体制机制的创新在今天已经司空见惯,但是在当年却需要用勇气去大胆开创。我清楚地记得,当年我们去宁波工商局办执照的时候,一开始他们不给办。

  他们当时给了两个理由。第一,国内还没有《公司法》,只有一部《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可我们的新公司是搞“全面开发”,根本不生产产品,怎么看都和工业企业挨不上边。第二,当时国内尚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没有“有限公司”这一说法,工商局不敢同意。

  如果不同意,开发区的建设就要停滞下来。于是,我们和工商局的同志“谈判”。我们说,我们经常与外国人打交道,他们递过来的名片上印的可都是“有限公司”,如果我们不懂得利用这些法律规则,在我们招商引资和对外贸易签订合同时,吃亏的就是我们自己了。

  当时他们看着我们笑,但还是不敢同意。因为大家彼此都很熟悉,我们就开玩笑地说,你们怎么回事啊,俗话说胳膊肘往里拐,你们应该要保护我们,怎么能让我们在国际市场上吃亏呢?再说,开发区作为一个改革开放试点的地方,进行一些探索都不行吗?就让我们试一试,看是不是可行,要是真行不通我们就再撤回来。

  一来二去,工商部门听我们说得还挺在理的,也就同意咱们作为试点先搞,这才把事情定下来。结果,联合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后,也没有出什么事。

  事实上,正是通过创新实施和五矿、中机合作开发的“宁波模式”,广泛外引内联,才基本实现了开发区的“五通一平”,很好满足了早期工业项目的投资需要。我记得,当时我们通过五矿、中机了解到,国际钢材价格要远远低于国内的。并且,按当时政策规定,开发区自用的材料还可以免税,这样一来就可以节省大量建设成本。于是,我们当机立断,从国外进口了大量性价比高的钢材替代国内钢材,为开发区节省了一笔开发资金。

  不夸张地说,开发区初创那几年,从实际出发、依托央企,发展非常顺利,没有因为资金的后续支持不足而停滞下来,办出了宁波的特色。现在回过头来看,按照宁波当时的城市地位,宁波开发区能排到全国开发区前五位、前六位,那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主要得益于“宁波模式”,得益于市场化的运作,得益于改革开放的起步早、启动快。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