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4套热播的《记住乡愁》,令人顿生思乡之情。不久前,笔者回了趟川东老家,在众多可喜变化之外,发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因大批劳力外出打工,大片沃土或荒芜或广种薄收,土地资源浪费严重;许多老屋人去楼空、年久失修,部分房舍垮塌;愚昧消费严重,婚嫁、丧葬大操大办成风;受物欲侵蚀,淳朴民风变淡、变味…… “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中央决议一句罕见的抒情表述,触动了多少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每个人的“乡愁”不同,但很显然,笔者回家看到的那些不和谐现象,与中央决议描绘的乡村建设的美好愿景格格不入,甚至让人愁肠百结。尤应注意的是,这种“另类乡愁”不止于一城一地。前段时间,关于“家乡沦陷”的话题就一度引发网络热议,网友纷纷表达对乡土文化趋于解体,流传千百年的民俗濒临失传,乡村文化设施老旧短缺等现象的忧虑。 那么,怎样才能化解这种“另类乡愁”?笔者以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注重传承乡土文化。乡土文化是乡愁的重要载体,某些宗教信仰及宗族文化因素,在民间文化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有时甚至是一个村落、一个家族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寄托。因此,对乡土文化建设不能放任自流,必须善加引导,避免其走向歧路。“田园社区”建设中,既要注重村级卫生站、农家超市、幼儿园等公共设施建设,更要注重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因地制宜建设健身广场、农家书屋等,千方百计保留历史文化遗存,维护一方乡土风情。 力求保留村庄原始风貌。乡村要有乡村的样子,自然村落积淀着特定群体的文化基因,只有对传统和自然多些敬畏和尊重,尽可能保留原汁原味的乡土风貌,才能留得住梦绕魂牵的不老记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把城里的“火柴盒”搬到乡村,而要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融,尽力保持自然风貌、突出田园风光、体现地域风格,在青山绿水,田园阡陌,水渠环绕间,展现出一幅“桑叶隐村户,芦花映钓船”的美妙画卷。 加强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大批青壮年进城务工,不情愿地过着“融不进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的日子,根本原因在于土里刨食过不上体面生活。农村必须实现现代化,具有孵化梦想的能力,既宜居又宜业,才能使“我的事业在家乡”成为农村青年的选择。因此,新农村建设要“软硬兼施”,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到乡村建基础、兴产业、办市场,大力推进产业培育,积极引导农民从事现代种植业、养殖业和旅游业,推广订单生产、股份合作、收益分成模式,使农民直接、充分、持续受益。这样,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游子们就会不再只回望故乡,而是在触摸到切实的幸福之后乐于回归故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