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读 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1月19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四次工业革命风暴来袭

———评析《工业4.0》

  马卫光

  工业革命这个概念最早在18世纪中期开始使用,用以描述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在经济和社会环境、劳动和生活状况上发生的深刻而持久的变革。学界比较一致的意见: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所开创的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19世纪70年代起,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随着密集机械化、电气化的广泛使用和劳动分工所带来的经济、生产和劳动上的转变;第三次工业革命是指20世纪40年代始,美国随着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所导致的产品和生产自动化的巨大变化和进步。前三次工业革命,有力地推动了世界工业和经济的持续不断地发展和变革,促进了世界经济和社会的转型和升级。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突破和发展,制造业中虚拟与现实的交互性不断加强,生产方式因工业IT和软件技术的应用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功能性工业软件的智能应用和研发,使工业生产在自动化的基础上跃升为智能化,成为影响制造业和过程工业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软件不再仅仅是为了控制仪器或者执行某步具体的工作程序而编写,也不再仅仅被嵌入产品和生产系统里。产品和服务借助于互联网和其他网络服务,通过软件、电子及环境的结合,生产出全新的产品和服务。智能制造、物联网、信息物理融合、机器对机器通信等新概念不断涌现并迅速被业界应用。尤其是在德国,过去20年间制造业始终是最重要的因素,作为一个工业国,德国一如既往地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地位,无数公司和行业的产品成为国际市场上同类产品中的领导者。其支撑因素,一是开发和制造过程的高度可靠性,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程度很高;二是在于极富效率的新技术投入,特别是信息技术工具在工程、产品验证、生产规划、运转和制造上的应用;三是在几乎所有种类的产品上熟练地使用嵌入式软件。2012年10月,产业经济研究联盟及其工业4.0工作小组提交了他们的最终报告草案《确保德国未来的工业基地地位———未来计划“工业4.0”实施建议》,于是工业4.0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概念首先在德国形成和扩散,并逐步被学界运用和开展研究,官方也认同和推进这项工程。

  德国费尔达芬工业峰会发起人乌尔里希·森德勒、IBM工业研究院成员格哈德·鲍姆等专家、教授致力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学术研究,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多个层面提出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和见解。2013年,乌尔里希·森德勒等8名专家、学者联合编写出版了《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一书。

  该书主题思想是:从经济和科学的角度,深入探讨怎样才能使中欧工业到2030年仍能坚持一个成功的全球生产基地的地位。到2030年,互联网和其他服务网络的系统将使所有行业实现智能化,并取代传统的机械和机电一体化产品服务。全书每个章节都从特殊的角度表达了对工业4.0的独特看法,所有这些观点综合在一起,可以为我们清晰地勾勒出目前工业产业发展所处岔路口的情形,并思考未来的方向和路径。

  书中指出,电子器件微型化、计算机及存储介质的性能飞跃使得现在的小体积和无线功能成为可能,在几乎所有工业领域开发和制造这种智能技术系统就是工业4.0的目标。由于各种技术系统的网络化,尤其是通过它们在无人介入的情况下自主执行某些功能,并通过优秀的程序化控制,能独立地对外界条件作出反应,同时也能做到“自适应”,网络化系统的能力正逐渐接近人类的能力。

  书中指出,工业4.0时代的到来,将对制造业战略及商业模式、企业组织、过程管理以及方法和工具等产生新的挑战,如何变挑战为竞争优势,是工业复杂性所要解决的问题。新的系统需要我们进行另一种教育和继续教育。关于工业4.0的讨论已经开始,对于参与其中的每个人来说,一方面不要感到焦虑,虽然还有很多问题没有答案;另一方面也不要喧嚣,因为一连串的问题需要每个人非常彻底和仔细地去思考。该书尝试的是表述面临的问题,而不是给出答案。

  凡事预则立、谋则成。在我国,制造业正经历着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能够博采众多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理念与方法,提前思考和研究我国国情下的工业4.0解决方案,对我国在下一轮工业革命中抓住机遇、“弯道超越”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

  (作者系宁波市委常委、杭州湾新区党工委书记)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