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文化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1月22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姚剧“第八代”:为古老艺术注入青春

《格格蓝齐儿》演出场景(汪一煦 摄)

《状元与乞丐》剧照

姚剧班演员在绍兴艺校学习中

寿建立在姚剧表演专业班上授课

  胡仲光/文

  2015年1月12日晚,在余姚龙山剧院上演了一部别开生面的姚剧清代古装宫廷戏《格格蓝齐儿》。前半部由姚剧新人登场,后半部则由中老年演员压阵,一个角色,两代演员演绎,新老交融,传承创新,回味无穷!尤其前半部清一色90后姚剧新人,俊俏的扮相,优美的身段,颇有韵味的吴语姚腔,使人耳目一新。

  一位姚剧迷说,他之前还观看过小演员们演出的《状元与乞丐》,印象深刻,小演员们穿高靴、甩水袖,戏枪花、翻跟斗,演出了新花样。姚剧也能演古装戏了!

  一些业内人士看到小演员不俗的表现也感到十分欣慰,他们说,在这些小演员身上,看到了姚剧后继有人、传承有望;姚剧不必老演生活戏,大可拓宽戏路。

  最近几年间,何以一下子冒出了这么多可喜可爱、可圈可点的姚剧新秀来?我来到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寻求答案……

  缘 由

  姚剧属吴语系滩簧类地方剧种,其前身叫“余姚滩簧”。产生于余姚,流传在余姚、慈溪、上虞一带,至今已有250余年发展历史。1956年9月,经浙江省文化局批准,成立了“余姚姚剧团”,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国办姚剧专业演出团体。1998年8月,专业文艺团体进行改革,余姚市姚剧团、越剧团、龙山剧院合并,成立了“余姚市艺术剧院”。姚剧团成为艺术剧院所属演出一团(对外仍冠名为姚剧团)。新机制下,姚剧艺术事业充满了活力,朝着更新、更美、更高的目标发展。

  2008年6月7日,姚剧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无形中对姚剧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即如何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使这一古老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剧种得以保护、传承和发扬?为进一步明确任务和职能,余姚市艺术剧院于2012年更名为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

  姚剧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国家一级演员、著名姚剧表演艺术家寿建立说,姚剧是余姚独有的地方剧种,余姚文化的活化石。作为当代姚剧人,不仅要演绎好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样式,以满足观众的需求,更有责任为传承、发展姚剧艺术做出应有的贡献。

  寿建立说,传承是个大课题,是简单的继承,还是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很有讲究。姚剧流传至今,尤其姚剧团成立50多年来,之所以能经久不衰、成绩斐然,其一条最重要的经验,就是推陈出新,出人出戏。只有不断培养新人,才使得姚剧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其实,姚剧发展的历史,也是姚剧新人辈出的历史。姚剧团自成立那天起,始终把培养新人作为姚剧传承、发展的重要保证。多年来,除了零星吸收演员外,曾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较大规模地开办训练班,推出了一批姚剧中坚力量。1980年和1992年,又两度大规模招收、培养新演员。寿建立说,十年为周期的新人培养机制已成为常态。 

  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年的老演员退休的退休,改行的改行,年轻演员也青春不再,新一轮姚剧新人的培养已迫在眉睫。

  2009年2月,余姚市政府就举办姚剧表演专业班召开了专题会议,分析了姚剧团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统一了培养姚剧新演员重要性的认识。会议确定计划招收男女演员共20名,学制四年;委托绍兴小百花艺术学校开设姚剧表演专业班;2009年9月1日正式开学;学习(实习)期间,学杂费全免;毕业后,经综合测评合格,录用为余姚市艺术剧院事业编制人员……

  随后,报名招生工作迅速开展起来。经过几个月的忙碌,最后在200多位考生中,录取了17名姚剧班演员(男9女8),成为姚剧团成立以来的第八代传人。

  传 艺

  为什么委托绍兴小百花艺术学校开办姚剧表演专业班?

  寿建立介绍说,姚剧一向以擅长演出清装戏和近现代戏著称,表演风格接近于“话剧加唱”,侧重于唱、念及人物性格刻画,无严格的戏曲程式规范和高难度的动作技巧。因此,过去演员只要具备一定的嗓音、外形条件和较好的悟性即可入门。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戏曲艺术审美的变化,姚剧艺术势必不能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否则只有死路一条。

  他说,委托绍兴小百花艺术学校,主要是考虑对新演员有一个系统的戏曲艺术理论教育和正规的戏曲程式训练,以提高演员的综合素质和基本功。而姚剧专业课,则由姚剧团派有经验的老师担纲。

  余姚市艺术剧院与绍兴小百花艺术学校拟定了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案,确定了四年的教学内容(其中三年在校学习,一年跟团实习)。余姚市艺术剧院派出以国家一级演员寿建立、柯东琴,国家一级作曲张钱苗为主要力量的师资队伍,对学员实施姚剧专业课教学。

  17名学员来自余姚、慈溪等地,小的才12岁,大的还不到16岁,他们中不少人第一次听说“姚剧”,甚至有学员是因为家长冲着“事业编制”、“正式工作”让报的名。

  不同的入学动机,会有不同的学习态度,甚至会影响演员一生的从艺道路。学戏须先学做人!强烈的责任感,在寿建立这位当代姚剧掌门人心中油然而生。开学第一课,他向学员们讲的不是说、唱、念、做,而是讲述了姚剧的由来和发展,讲述了旧时姚剧艺人从艺谋生的坎坷经历,讲述了众多有成就的演员拜师学艺时的艰辛刻苦,讲述了作为当代姚剧人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虽说,这些大道理对学员们来说,一时三刻还不能完全理解,但寿建立认为这是必修课。

  虽说学员们都是土生土长的余姚、慈溪人,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随着社会的开放,普通话成了90后相互交流的主要工具,由于平时很少讲余姚方言,所以,他们讲起余姚话来,竟似“老外”说中文一样生硬。这使担任专业课教学的两位老师感到十分为难。

  柯东琴说,姚剧表演中,念白是很重要的基本功,不仅字要咬得准,符合余姚方言特点要求,而且味要纯,要有姚腔特有的韵味。但学员们一开始训练时困难重重,有时为了教念一段台词,一字字示范,一句句更正,多的时候甚至反反复复不下100遍。好在,看着他们一天比一天进步,这给柯东琴带来不少喜悦。

  她说,姚剧的唱腔淳朴优美,节奏明快,富有乡土气息,嗓音好固然重要,但如果对姚剧唱腔规律缺乏把握,也不一定能唱得好。为此在教学中,柯东琴十分注重让学员深入了解余姚的地域文化和姚剧唱腔特色,以提高学员的文化修养,提高对姚剧唱腔的理解。

  负责姚剧乐理教学的张钱苗在教学中也感触颇多,他说,学员们的年龄、受教育程度、接受能力、乐理基础的差异都很大,好一点的学员对简谱知识有过一些了解,但大多数是一张白纸。为了夯实基础,他对三年的教学作了缜密安排,从基本乐理知识开始,到姚剧曲谱的规律,再到姚剧独特的韵味,步步深入,循序渐进。

  成 苗

  10多岁,还是要在父母身边撒娇的年龄,一下子远离亲人过起独立生活,实在有点难为孩子们。个别小学员因想家、想爸妈,没少掉眼泪。但更多人凭着对文艺的爱好,克服了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一头扎入了姚剧充满魅力的怀抱。

  陆伊青、金梦恬原是余姚舜水中学的学生,平时喜欢唱唱跳跳,是班级、学校的文艺骨干。她们说,开始学姚剧时,总感到很别扭,土里土气的不好听。来自慈溪周巷的王宁说,他的父母及爷爷、奶奶都很喜欢戏曲,在家经常放些越剧、绍剧戏曲片,如《胭脂》、《五女拜寿》、《三打白骨精》等,可以说他是听着这些戏文长大的。加入姚剧表演专业班后,他开始慢慢了解姚剧,喜欢上了姚剧。一段时间下来,学员们都说,家乡的姚剧听起来真的蛮有味道。 

  3年绍兴小百花艺术学校的学习,学员们都有一些共同体会,那就是“苦”和“枯燥”。

  每天早上6点多起床,练功、练声,上午四节课,下午四节课,晚上再加两节晚自习。学员们说,眼睛一睁,要忙到熄灯。每天课程排得满满当当,没有一点空隙。尤其“基训”课,压腿、撇一字、下腰、踢腿、空翻……累得大家双腿直打哆嗦,痛得两眼直冒金星,甚至伤痕累累。有学员说,以前只是听人家说“台上几分钟,台下十年功”,现在算是真正体会到了。

  除了“苦”,还有“枯燥”。每天同一个动作,练了又练,反反复复,又累又乏味,这是学员们感到最烦心的事。曾是肖东一小姚剧兴趣组骨干的周涛,经3年时间的学习,在毕业剧目《白蛇前传》中扮演许仙一角。剧情要求有一大段台步,老师布置他每天2小时的台步训练,于是他天天在台上跑呀跑,跑了整整一个多月。金梦恬在《白蛇前传》中扮演小青,在演断桥追杀许仙时,剧情要求她跳到许仙腿上做刺杀的亮相动作。为了做好这个动作,她一次次摔倒了爬起来再练,练了半个多月,直到满意为止。

  学员们都很努力,也很刻苦。章旺是个很有艺术天赋的孩子,他从小喜爱声乐,有良好的声乐基础,他报考姚剧得到了外婆和母亲的大力支持。进校后特别用心,对姚剧有着独到的理解。最难能可贵的是,他除了学习姚剧专业课外,还十分关注京剧、绍剧、越剧等剧种。他说,多了解些其他剧种,能开扩视野,触类旁通,对借鉴、吸收为我所用很有好处。为了参加余姚市政府组织的春节团拜会,他不顾腿伤,坚持登台;为了参加宁波市第三届青年演员大赛(戏曲组)比赛,专门请了老师帮助排练……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付出必然会有回报。四年的学习时间很快过去,辛勤的劳动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几年中,学员们排出了一台精彩的姚剧折子戏,一台姚剧古装剧《白蛇前传》(实习作业)和一台移植改编的姚剧古装剧《状元与乞丐》(毕业作业)。

  2014年7月,宁波市第三届青年演员大赛(戏曲组)比赛时,章旺表演的《珍珠塔·跌雪》、沈迎湾表演的《情探·阳告》和周涛表演的《断桥》、陆伊青表演的《打窗楼》等,在宁波市五个专业艺术院团47名选手中脱颖而出,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 

  他们的出色表现,引起了专家们的高度关注和肯定。浙江越剧团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大赛评委周云娟对姚剧小演员的表现赞不绝口,她说:“特别是12号选手章旺,很全面,形象、身段好,动作流畅,很有节奏,把人物的内心表现得恰到好处,‘跌’得很到位,年纪轻轻能这样很难得,他们是宁波戏曲的希望。”

  评委们对姚剧新人之多、表现之好,感到十分欣慰,认为,“他们基本功扎实,可塑性强,戏路宽。姚剧不必老演生活戏,可以拓宽戏路,以丰富表演手法。”

  “第八代”新姚剧人成苗了。他们将接过老一辈姚剧人手中的接力棒,活跃在姚剧舞台上,活跃在余姚、慈溪的山山水水。

  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姚剧新生代的成长,他们身上还凝聚着一代代姚剧人的汗水和心血,看到了姚剧发展的未来和希望,看到了当代余姚人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部分照片由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提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