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时 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2月13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春节“恐归”说亲密应有“间”

□郭敬波

  春节了,“恐归族”成为热词。在常人眼中,“恐归族”似乎有些冷血,父母在家乡翘首期盼,平时还可以说工作忙,春节再不回家有点说不过去了。甚至有人搬出《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认为春节不回家不仅是不孝,而且已经违法了。

  “亲密无间”常用来形容爱情、亲情、友情的紧密程度,其实它非但是个人情感追求的目标,在一些国家甚至上升到了法律的层面。比如瑞典等一些国家的法律就明确规定了子女与父母的居住距离、接触时间与次数、谈话之间的注意事项等,日本“一碗汤距离”的规定更是具体而生动,子女必须在一碗汤变凉之前将它送到父母家中。我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也把“常回家看看”的道德倡导法律化为子女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

  然而,“恐归”现象终究还是出现了。对此,我们应该反思,“恐归族”为什么要拒绝亲情的召唤?从网上列出的“恐归”理由可以看出,他们更多是害怕面对父母和亲戚结婚了吗、朋友怎样、收入多少、房子多大等喋喋不休的盘问。

  父母为子女的婚姻、工作等焦虑,与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相关联。然而,当前的婚姻、工作、生活观念与以往已有很大的差异,许多家长在盘问子女的时候,并没有设身处地考虑子女的感受。并且,这些问题从法律上来说,大多属于个人隐私,若被问者不愿意,不管是以亲情的名义,还是用关切的语气,都有所不妥。

  但在我国,没有子女会去较真,亲情面前法律似乎矮了一头,子女多选择在“恐归”的心理下自我逃避。国外家庭子女们的“维权”意识就不一样。前不久,美国俄亥俄州21岁的女大学生艾利兰,因为不堪忍受父母因过度疼爱对她进行的监控,将父母告上了法庭。法官向艾利兰的父母颁布禁令,限他们一年内不准与女儿联络,以后不得接近女儿五百英尺范围以内。

  子女小的时候会甘之如饴地享受父母释放的亲情,但长大之后,父母如果仍然过分关切,子女就会为亲情所困,被亲情所累,从而会慢慢疏远和逃离,父母往往很难理解这种改变。事实上,亲密“有间”才是理性的方式,才是父母与子女正确的相处之道。亲情如同一根橡皮筋,拉得太紧会断,放得太松会疏,“有间”才能保证它张弛有度。

  人永远无法摆脱对家、对亲情的依恋,虽然“恐归族”还有路途遥远、经济问题等诸多客观原因,但至少不能让“亲情”这一牵引子女的线,成了阻挡子女回家过年的墙。对于子女来说,应当明白父母期待的并不是你衣锦还乡,只是想让你回家慰藉父母的思念之情,有钱没钱,有房没房,有没有恋人,春节都应回家看看;对于父母来说,子女已经长大成人,该说的他们自然会说,不该问的还是不要问。这样才能打通父母与子女之间亲情的“双行线”,让子女回家的路更畅通,回家的心情更轻松。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