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武 自离职央视后,沉寂许久的知名记者、主持人柴静昨日携个人视频新作《穹顶之下》宣告归来,并在短时间内引起广泛关注。这部时长达103分钟55秒的视频,聚焦时下热点的雾霾问题,用将近一年的时间深度解析了雾霾的生成原因和解决之道(3月1日《新闻晨报》)。 穹顶之上,十面“霾”伏;穹顶之下,万众呼“霾”。面对这种情况,柴静自制纪录片,虽然有人质疑以女儿病情开场,但正因为这份朴素、纯真、本善,纪录片更有分量、更有震撼力,也更发人深思。在笔者看来,柴静的纪录片,给人以最大震动的,不是不堪入目、举国严重的雾霾景象,也不是雾霾对人体和发展有多大危害,更不是雾霾之下的种种见不得光的内幕,而是记录片中包括她自己在内的,那种对环境污染、带病发展的习以为常、见惯不怪的心理。 “见惯不怪”的“心理雾霾”比现实中的雾霾更可怕。作为一个地方党政领导,如果对雾霾见惯不怪,那个地方就会竭泽而渔、带病发展,甚至祸害百姓;如果一个监管者见惯不怪,事关环境的相关执法就会松懈,甚至沦为走形式、执法犯法;如果一个企业对雾霾见惯不怪,为了利益最大化,就会焚林而猎、铤而走险;如果一个公民对雾霾见惯不怪,就会逆来顺受,助长污染环境者的气焰,更会把自己伤得更深。 制作纪录片时的柴静已经醒过来,开始站出来———走进施工工地,让裸露的土堆蒙上防护布;拨打环境执法电话12369,让饭店装上了烟油净化装置;和执法部门一起走进加油站,督促加油枪戴“口罩”,减少油蒸气……著名作家龙应台曾说过,“社会就像一个巨大的开动着的车,总有人在里面自顾自地行乐。所幸的是,总有人探出头来看看这辆车究竟在往哪里跑。”对于雾霾,柴静探出头了,讲清楚了“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三个问题,接下来我们每个人也该行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