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田文/文 8岁学画,18岁离甬赴沪,进过工厂,刻过图章,但手中的画笔一直没有放下。21世纪,他在中国大写意花鸟画坛声名鹊起,他的画吸收古人精髓又创新发展,“于清逸中沉醉”,被业界赞为“大手笔、大气派、大境界”,他就是甬籍上海画家———朱大醉,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培训中心助教。 3月8日,55岁的他将回故乡,首次在宁波美术馆举办“乡印·朱大醉花鸟画三十六载汇报展”。 痴迷绘画拜名师 艰难岁月待破茧 从小喜欢画画,8岁时看到家里珍藏的红木篆刻工具,朱大醉(那时叫朱国伟)十分好奇,并被深深吸引。大人说,这是你爷爷留下的,可以雕刻各种印章。 十五六岁时,朱大醉在宁波第九中学念书。当时学生上学,大多数是步行走读的,好在他家所在咸塘街离九中也不远。每天上、下学,必然经过宁波工艺美术厂,厂里管门的中年人,爱好写写画画,这自然引起了朱大醉等几个学生的好奇,并驻足观看。管门人没费几笔,只一会儿工夫,麻雀、鲤鱼、荷叶、菊花,一一呈现在纸上。围观的学生惊呆了! 一天,两天,只要路过那个工厂,朱大醉的目光,就被牵引着往门卫那里瞧。有一日,那位管门人和蔼地问:“小朋友,想学画画吗?”“想啊!”“那好吧,我可以教你。但画画需勤奋,要下苦功夫,你怕吃苦吗?”“我不怕吃苦!” 管门人大名叫王守华,号默兰,曾毕业于浙江美院,因“文革”受牵连,被“靠边站”。不过面对逆境,他仍然执笔书画,并乐于将自己的才艺传授给后人。此后,朱大醉和罗建民、陈齐鸣等四五个小伙伴,成为王守华的弟子。清晨的中山公园,常常出现几个写生的学生娃,旁边有一中年人指指点点。这样学了三年,王守华的教育方式是严格且正规的。 1977年,朱大醉在上海工作的父亲叫他前去“顶替”,到灯泡厂当工人。当时,能到上海工作,并进工厂大门,对于普通宁波人家来说,是很光荣的事。18岁的朱大醉,背了一个黄布包,来到了大上海。进了工厂后,因为他能写善画,被当作人才安排到工厂的宣传科,主要工作是写写标语,出出黑板报。那段时间,每逢探亲返甬,他就去找王守华老师。 后来,上海的企业开始试行承包制,朱大醉选择了辞职下海。他在街头租了一间门面,办起了“醉艺书画篆刻社”,经营刻章、字画、招牌等业务。办篆刻社是自谋职业,虽然能发挥一技之长,但毕竟是为了生计。 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生计之余,朱大醉仍然想方设法学习艺术。王守华老师远在宁波,教学只能断断续续。那时,他很想了解中国书画的传统,于是就跑到上海博物馆去观画。带上一个面包、几支铅笔、几张白纸,朱大醉在博物馆里或赏画,或临摹,一泡就是一整天。 从古代的岩画、陶画、壁画、帛画,一路看过来,到秦汉天马行空般的绘画、汉代的砖刻绘画、隋唐气格不凡的绮罗人物、鲜艳夺目的青绿山水,直到五代两宋,人物画盛极而衰,山水和花鸟画新变迭出,生机勃勃……中国画多彩的历史,深邃的意蕴,令朱大醉非常着迷。 从上海博物馆里,朱大醉了解到,花鸟画是以动植物为主要描绘对象的中国传统画科,又可细分为花卉、翎毛、蔬果、草虫、畜兽、鳞介等支科,中国花鸟画集中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生物的审美关系,具有较强的抒情性。而且,技法多样,以描写手法精工或奔放,分为工笔花鸟画和写意花鸟画(写意又可分大写意和小写意);又以使用水墨色彩上的差异,分为水墨花鸟画、泼墨花鸟画、设色花鸟画、白描花鸟画与没骨花鸟画。 中国花鸟画源远流长,一脉相承。沈周的《枇杷》、徐渭的《墨葡萄图》、郑板桥的《兰竹石图》、石涛的《墨荷》等,都令人叹为观止。到了近现代,吴昌硕、任伯年、潘天寿等,也莫不是花鸟画的大家。 面对淋漓的笔墨,生动的气韵,鲜艳的花儿,活泼的虫鸟鱼虾、飞禽走兽,朱大醉,深深地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但潘天寿之后,中国当代画花鸟好像再也没有出现过大家。朱大醉心里渐渐产生这样的梦想:我要成为继承传统的大写意花鸟画家! 身处改革开放初期,跻身商品经济发达的上海,作为外来闯荡者,生活之艰辛,让人难以想象。画画需要耗费大量的材料,对普通人家是一笔不少的开支。尤其是朱大醉25岁时,夫妻劳燕分飞,妻子离开后,留下一个三岁女儿由他扶养。这户“两个人的家”,生活得更加艰辛。为养家糊口,他开过书报亭,卖书卖报。但即使在这样的艰苦岁月,手中的画笔,一刻也没有停过。生活的磨难,锤炼了画家的意志,练就了坚强的品性。 2004年至2006年,朱大醉到中国国家画院和浙师大美术学院学习。长期靠自我摸索的朱大醉把握机会,弥补了学术上的不足,领略了学院派的风格。 创新求索攀高峰 融会贯通大写意 “画中国花鸟画难,画大写意花鸟画更难!”近日,朱大醉在接受采访时感叹道:难在以形写神,在像与不像之间;难在构图立意、笔墨处理要求特别高;难在要面对一座座难以逾越的艺术高峰,从明代徐渭,到八大山人,到近代吴昌硕、任伯年、来楚生、潘天寿等大师和大家。因此,当代大写意花鸟画坛呈现出“式微”态势。 面对困难,朱大醉甘守寂寞,默默耕耘,积年累月,日复一日,每天的功课必须完成,几乎到了埋笔成冢、洗砚成池的境地。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005年,朱大醉的《柳鹭图》获第六届中国花鸟画展铜奖,同年,由浙江省中国花鸟画家协会和浙江省展览馆联合举办“笔墨传承·朱大醉作品展”获得成功。还是这一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八开本精装画册《朱大醉画集》。2007年,出版《丹青典藏·朱大醉卷》。2008年,作品《紫云图》被中央党校收藏。2009年,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当代中国名家画集·朱大醉》(大红袍)。2011年,作品《芙蓉图》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花鸟画展;荣宝斋出版个人专辑。2012年,出版《大匠之门·朱大醉写意花鸟画选》。2014年再出新版大红袍画集《朱大醉卷二》。 这位当年不起眼的习画者,最终脱颖而出,取得成功,成为当代令人瞩目、不可小觑的大写意花鸟画家。 著名画家、中国画研究专家贾德江以“大写意、大气派、大境界”为题,这样评论朱大醉绘画作品:一是奇,二是巧,三是清,四是新。所谓“奇”是指朱大醉大写意花鸟画的构思立意的奇特,章法构成的奇异,笔墨个性的奇崛。所谓“巧”是指画家善于在纷繁的自然景物中获取别人未曾认识和发现的美,删除了细节性的描述,巧于概括,巧于构成,巧于简约。所谓“清”是指朱大醉花鸟画充盈着清逸淡远的品格,它与心灵境界默契,摆脱了通常花鸟画的艳俗与浅薄,以简练的笔致、淡雅墨韵以及线的律动、点的灵性所整合的画面,表达一种清洁感、超脱感。所谓“新”是指画家的美感指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以新的视角去观察自然,以新的观念去设定审美意象,以新的形式去结构画面,以新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贾德江认为,朱大醉的大写意花鸟画,具有学养、笔墨、气韵之大境界,得传统文人画的精髓。细读他的作品可以看出,他的艺术历程,从海上画派切入,由蒲华、任伯年、虚谷、吴昌硕上溯到扬州八怪、八大、青藤、白阳山人,兼容当代大家齐白石、来楚生之笔意。在当代大写意花鸟画坛,能以简约之笔,表达大写意之高韵,呈现出大手笔、大气派、大境界者,实属不多见。 《美术报》副总编、著名美术评论家、中国国家画院王平认为,朱大醉的画既保留了文人画高雅的一面,通过笔墨、色彩抒发蕴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表达诗情画意,又能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民间的、通俗的形态融入高雅中,做到大俗大雅,雅俗共赏。“大醉对艺术有自己的追求……他画生活,画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他不断求变,不怕变差了,不惧怕风险,而不是有了一点成绩,就抱牢不放。” 美术评论家谢海说,毫无疑问,大醉先生是当今众多着力追求个性特点和艺术张力,并满怀信心在通往辉煌的艺术殿堂道路上艰苦跋涉者中的一个。但他的确已经显示出与许多人异样的地方……他不守传统也不逐时尚,不拜金也不媚俗,只一心在大自然中采撷那些蕴含万物变化玄机、体现勃勃生命现象、能使人感动发人幽思的自然景象。他的画是他性格、感情、心境、情绪及潜意识以自身美学理念为指导的自然流泻或写照。 少小离家老大回 百幅精品报乡亲 朱大醉,祖籍鄞州高桥藕缆桥。据有关史料记载,鄞州这一支朱姓人家的先祖来自苏州,后繁衍出大朱家、咸祥和藕缆桥三个分支。朱大醉的太公,号云溪,曾任台州县官。 春节前夕,在筹办这次画展的空隙里,朱大醉在弟弟的陪同下,特地去看了藕缆桥的祖屋。两间两楼,青砖黑瓦,静静伫立,仿佛岁月在此凝固。村里的老人中还有人能认出他来。92岁的姑妈眼不花耳不聋,还在编织着草帽,令人敬佩。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近年来,朱大醉在上海、山东、长沙、杭州、深圳等地办过个展,但在故乡还是第一次。“一个游子,向父老乡亲作一个汇报,这是办画展的本意。”朱大醉说。为此,他精选了近3年来的120幅画作,都是大写意花鸟作品,其中有20幅是六尺整张的大画,同时,还有部分新作的扇面。 梅、兰、荷、鹤,这些具有高洁品性象征的花鸟,是朱大醉常画的题材。鸟类之中,朱大醉更喜欢画水禽,鹭鸶、水鸭、大雁、白鹭、天鹅等,或独立于沙洲,或停栖于树枝,孤芳自赏,俯仰天地,蕴含无穷的人生哲思,给人以自然大美的愉悦。《梅鹤图》,树影横斜,寒梅点点,树下一只白鹤独立;《松鹰图》,青松苍翠,雄鹰强劲;还有《凌霄花》、《紫藤》、《芙蓉》、《白鹭》等作品,构图、着墨、留白,不作过于渲染,花容鸟状,神态超脱,姿态高雅,展示了清逸的风格,透露出画家的内心。 齐白石先生在题《芦苇水鸭》时说:“古人作画,不似之似,天趣自然,因曰上品。”朱大醉的大写意花鸟画,也正是追求着这种境界,努力在“不似之似”中画出花鸟的精神,最终画出人的精神。黄宾虹先生说:“学画者必当先师今人,继师古人,终师造化……”朱大醉的大写意花鸟画善于推陈出新的经验之一,就是走向生活,坚持写生。他去过鲜花盛开的村庄,走过野卉遍布的山冈;他去过都市花圃,也到过南疆雨林;他走进动物园观鸟的习性,俯身植物园察花的恣容。在对大自然的细心观察中,体悟花鸟的生命节律,捕捉花鸟形象的神韵,最后取法乎上,移植到画面上,转换为人的审美对象。 “几百幅作品分明写满了他对传统精神的理解和感悟,一笔一墨,一枝一叶都饱含着他探求的思考和艰辛的汗水。”这是贾德江在《朱大醉大写意花鸟画风释读》一文中的话,也可以用来作为对这次画展的解读。 而朱大醉本人说:“与以前的画作相比,这次画展作品从着色、笔墨上有所突破。”这就够了。 据了解,除了邀请中国美协、上海美协有关领导、省内外书画界人士前来参观本次画展,朱大醉还特别向鄞州高桥镇的众乡亲发出了邀约。 “到晚年时,在故乡建一个创作基地,以培养家乡的后人。”这是朱大醉的一大心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