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矛 年前,各省部级单位召开了民主生活会,主流媒体作了公开报道并有积极评价,总体而言值得称道。不过笔者看到一篇报道称“某省民主生活会辣味十足”,颇不以为然。尽管最近两年“辣味十足”已经成为常用词,但凡提到民主生活会多会有此一说,但实际上,有的民主生活会已经让“辣味”变了味,甚至失去了批评的本意。这里略举几例。 “辣味”变成了“甜味”。民主生活会本应以讲缺点和问题为主,可在有的地方,优点、成绩占主导的惯例依然强势存在,“优点在先”、“成绩开路”,对缺点和问题却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如某省领导班子成员出了大问题,中央巡视组对其党风廉政建设提出尖锐批评。可是民主生活会上仍然颂词连连,称“对廉政教育和制度建设抓得紧”,“重视优化政治生态”等,“甜言蜜语”让人腻味,哪有“辣味”可言? “辣味”变成了“酸味”。有的人为了“不吃亏”,在自我批评前总有一番自我表扬的铺垫。如有报道中提到,有人称自己“一年半跑了103个县区”,“在遵守党的纪律方面比较严格”等。惟恐别人不知道自己的辛苦,这种表白散发出“嗲嘻嘻”、“酸溜溜”的味道,至少有悖应有的批评氛围,甚至有唱对台戏之嫌。 “辣味”变成了“麻味”。对已发生的问题怎样处置很有讲究,在有些人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淡化”来“消化”。某地“党风廉政建设问题突出,个别领导干部搞团团伙伙;跑官要官之风仍然存在,还有档案造假等问题”,可是在民主生活会上的回应很巧妙:“对廉政教育和制度建设抓得紧,但执纪上有时失之于宽,失之于软;重视优化政治生态,但硬招实招还不多”。这样的批评能说是“辣味十足”?反让人感到语意不清,指向含糊,思维麻木。 “辣味”变成了“咸(闲)味”。民主生活会讨论的是思想作风问题,而有的地方“联系工作实际”过多,将其混同于业务工作会议,讨论诸如“经济增长问题”、“经济结构问题”、“房地产市场整顿问题”等等。宽泛的内容冲淡了主题。“辣味”不足,“咸(闲)”味有余。 民主生活会的“辣味”,反映的是批评的力度和会议的质量,关系到领导班子建设的标准和水平。“辣味”变味现象有形式主义的影响,也是对党员干部党性原则的拷问,不可不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