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四明笔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3月09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团聚

  瑜 语

    一年365天中,有许多节日,但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的分量是最重的,百姓人家更是这样。

  每年的春节,我母亲的兄弟姐妹以及下一代、再下一代都要在初一、初二团聚两天,要么集体出游,要么合家聚会,热热闹闹享受过年的欢乐和喜悦,这是外公外婆在我母亲出嫁那天就定下的老规矩。快五十年了,尽管外公外婆都已不在,大家庭人数也从最初的十来个到现在的四十多个,但一大家子仍然恪守着这个规矩。

  母亲家六姐妹一兄弟,除了小姨还在工作外,其余都已退休。舅舅年前刚满60岁,他主动向母亲请缨,今年春节团聚的“据点”就放在他家。年前,几位姨们早早就成立筹备小组,从开始筹划团圆方式、年货准备,到集体“买汰烧”。尤其是春节前一星期更是忙得不亦乐乎。一个电话过去问:“酱油肉晒干了没有,够了吗?”另一个电话又过来道:“圆台面借齐了没,还缺什么东西需要我带来?”表弟说:“还要什么水果吗?”表妹来问:“舅舅最近喝什么酒?”家中的第四代们更是个个乐得盼着初一到舅公家拜年。我表弟儿子掰着手指说:“初一到舅公家我可以拿交关多压岁钱,大阿娘、二阿娘……我要早点去。”那说话时的天真劲儿真是可爱极了。

  初一那天上午,因为单位值班,我事先已电话拜年并告诉长辈们我要迟到,请大家不用等我。中饭时,表弟还是打来电话问可不可以早点回去,话音未落,只听电话那头传来母亲声音:“侬莫催伊,值班要值到辰光到接班人来,怎好早回来。”“大嬷嬷真是老先进了。”几位表妹调侃着母亲。

  值班结束后,我来到舅舅家,舅舅说:“你终于来了,饿了没?”“怎么会饿,哪像小时候没什么好吃的,天天盼过年,现在平时家里吃的都和过年差不多了。”我答道。这时姨们都闻声从里屋出来,问我想吃什么,我一看两大桌子色香味俱全的菜说:“这么多好吃的,看着都饱了,就吃酒酿圆子吧。”大家都笑了,小姨说:“被我们猜中了,知道你要吃这个。”没过几分钟,五姨父烧好了一碗酒酿圆子,四姨端出来热气腾腾的雪菜小黄鱼汤,桌上还有许多好菜。几位阿姨围在我的身边,这情景使我这个从小在外婆家长大的人,一阵暖流涌上心头。我吃着酒酿圆子,说和以前外婆烧的味道不一样,不知不觉就和姨们一起聊起往昔那个寒冷的春节。

  那是1971年的春节,天气特别阴冷,我棉衣棉裤棉鞋全副武装。年前,外公因病刚刚去世,使得我家在这个冬天里显得有些凄凉。五十多岁的外婆没有工作,三姨在郊区农村插队,五姨去黑龙江支边已有两年多,四姨待业在家,舅舅和小姨还在念中学,只有妈妈和二姨在工作且都已出嫁。外婆和母亲怕独自远在黑龙江不满18岁的五姨经受不住失去父亲的打击,没有把外公去世的消息告诉她。

  初一那天上午,刚上小学的我和爸妈、妹妹一起到外婆家拜年。外婆还没有完全从失去丈夫的悲伤中缓过神来,但还是忙进忙出,准备饭菜。当时物资匮乏,家里只能凭肉票、油豆腐票等计划票提前让母亲置办一些简单年货。“外婆新年好!”“阿囡好!侬要吃啥?”看见我,外婆原本阴沉的脸上有了笑容。我说:“我想吃酒酿圆子。”“浆板是有的,可惜没鸡蛋怎么弄呢?”外婆话音未落,只听传来小姨的声音:“阿姆、大姐,五姐回来了。”全屋子人一下都愣住了。只见五姨一只脚还未跨进门,已经是泪流满面,大哭起来,顿时屋子里的人全跟着哭了。我对这个场景似懂非懂,后来渐渐明白了,长辈们为失去父亲而难过,也为五姨十几岁去北大荒而难受,五姨更为大家不告诉她父亲去世的消息而委屈。过一会儿,爸妈让大家都不要哭了,说:“阿五回来了,全家都团圆了,大家应该高兴,阿五你先喝一杯糖茶,然后说说怎么会现在回来?”五姨擦着眼泪喝了一大口糖茶说,连里一位战友是原来一个学校的,就住在外婆家一条街上,她上段时间来探过亲,回到连里告诉她的。五姨后来又打长途电话去上海叔叔家问,自然就明白了。她听到这个消息,马上就请假回来了。五姨边说边从旅行袋里拿出那个年代稀缺的好东西,我记得最牢的是有绵白糖、鸡蛋,给我的塑料铅笔盒,给妹妹的电动拖拉机玩具。后来我知道这些都是五姨省吃俭用省下饭钱给我们买的。一家人由悲转喜,这是为团圆而高兴。

  聊到当年的这些情景,我们都笑了。这个说,想想过去,看看现在,真是不能比啊!另一个讲,当时怎么会想到老房子会拆迁,家家住上宽敞新楼房,黑龙江回来还能考上师范做老师,支农的郊区会变成城市。母亲总结道,现在生活太好了,都不知道吃什么了,第三代都成家立业了,大家聚在一起主要不是吃,而是享受亲情,享受家的温馨,姨们都频频点头,赞同母亲的话。

  这时候,我们大家庭的几个第四代在表弟的带领下放风筝回来了,叽叽喳喳,欢声笑语,像首欢乐的协奏曲,好不热闹,姨们都眯起眼睛笑得乐开了花。

  吃晚饭时,坐了满满的三大桌。席间,母亲代表家中的最高长辈讲了几句话,中心意思是:现在条件好了,大家都不要忘了过去,不能忘了亲情,我们兄弟姐妹这些年来都不错,做老师的、搞技术的,生活都很充实,特别是小妹在社区最基层的地方也做得那么出色,大家都感到特别开心。我们年纪大了,下一代也要多来往,要把这种亲情延续下去……在场的亲人们都为母亲的话鼓掌欢呼。

  我接着母亲的话说,那我们下一代兄弟姐妹建一个微信群吧,可以联系更方便,群名就叫“团圆”。大家都热烈响应,没几分钟一个团圆群建好了,共22人。不知谁叫了一声,请舅舅给我们发微信红包吧,“好!”全家人都起哄。“好,我给大家发。”“我抢到了。”“我也抢到了!”一大家子沉浸在欢乐祥和的暖暖亲情和浓浓的年味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