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现代交通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宁波规上工业总产值约40%左右。受产业结构性矛盾、技术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宁波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据统计,2014年宁波口岸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为347.4亿元人民币,出口比重从2007年的16.4%降为4%左右,出口增速从2006年的42.4%降为1.0%,远低于同期全市出口总体增长水平。 一是产业结构偏于低端,核心技术缺失。宁波高新技术企业中,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约占40%,电子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约占40%,新能源与节能、生物医药等产业只占到约20%,航空航天技术领域几乎为空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科研经费仅占销售收入的1.7%,主要从事低端产品的加工、装配业务,核心技术和上游产业多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企业利润率普遍不到5%。以汽车及零部件行业为例,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关键产品,如动力系统、制动防抱死系统、智能化控制系统等产品缺乏竞争力。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兴起,节能、环保的高端零配件市场将不断增长,如本土企业竞争力不能迎头赶上,将对出口产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影响。而目前主要汽车企业核心零部件都依赖进口,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科研投入不足,只占销售收入的1%-1.5%,明显低于发达国家3%-5%的平均水平,零部件企业拥有自主发明专利的不足20%。 二是技术贸易壁垒(TBT)频出,准入门槛提高。在高新技术领域,TBT措施主要集中在通信、节能照明、医疗器械等产品中。以通信产品为例,2014年,共有欧盟、美国、加拿大、智利等10个国家和地区发布、通报TBT措施26项,同比增长18.2%。 此外,2014年各国对于节能照明和医疗器械也分别发布、通报TBT措施19项和35项。其中,欧盟发布的G/TBT/N/EU/34号通报对定向灯和LED灯的功能性要求分阶段提出了严格要求,如第2和3阶段的强制性要求于2014年9月和2016年9月实施,涉及能效指数(EEI)、光通维持率、显色指数等多项性能指标。以定向LED灯为例,第2和3阶段的EEI分别要不超过0.5和0.2。业内人士估计,企业因此将增加生产成本20%-30%。 三是贸易摩擦加剧,出口风险上升。知识产权侵权调查和贸易救济措施是引起贸易摩擦的主要方面。以美国的知识产权侵权调查(337调查)为例,2014年以来美国共发起337调查39起,其中高新技术产品18起,占比高达46.2%。如2014年1月美国宣布对电子防盗产品启动“337调查”,宁波某企业涉案。 此外,2014年以来欧盟、美国等12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产光伏产品、半导体冷热箱等16种高新技术产品,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救济措施,并带来“连锁反应”。以光伏产品为例,此前已经相继经历了美国光伏“双反”调查、欧盟的光伏“双反”调查、印度光伏反倾销调查等3起贸易救济调查。2014年1月23日美国启动了对华光伏的第二次“双反”调查,并引起了一些国家的跟进,5月14日澳大利亚对中国的光伏组件和面板发起了反倾销调查,12月5日加拿大正式对来自中国的晶体硅光伏组件和层压件产品“反补贴、反倾销”调查。 为此,检验检疫部门建议: 一是要着力提升创新能力。企业应加大高新技术改造力度,需重视科研工作,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品的技术附加值,提升产业的高新技术含量。切记只有掌握产品核心技术,才能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品的优势,才能拥有市场话语权,才能赢得更多利润。 二是要学会应对技术壁垒。既要主动加强进口国法规标准的研究,严格按照目的国标准和法规要求生产,学会善于跨过技术贸易壁垒的门槛,又要加强与进口商的沟通交流,在签订贸易合同时明确商品标准并积极向进口商索取进口国标准,规避贸易风险。同时也要善于借力弥补不足,必要时寻求第三方检测机构和检验检疫部门的技术帮助,以弥补自身不足。 三是要合理利用WTO规则。一方面要加强政府与相关行业协会的密切配合,克服畏惧心理,合理利用贸易救济措施有关规定,积极应对国外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争取有利的诉讼地位。另一方面要加强内部管理,按国际惯例建立企业财务制度,为合理确认产品的“正常价值”提供有力证据,在调查中争取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