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读 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4月27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八元钱两本书

蔡体霓

  在上海乘地铁,从人民广场站出来,立在西藏中路上等绿灯过人行道,对面是福州路口,两边的人成群结队,过马路时,犹如潮涌。福州路上的天蟾舞台画着传统京剧的海报,到老半斋吃面食的人鱼贯而入,里面的“红烧狮子头”依然诱人。我要寻的那家书店在杏花楼酒家的附近,书店门口摆了一个地摊,一个中年人在卖手绢,有一些手绢的花样很雅致,但少有人问津。书店玻璃门上写了个“推”字,我一推而入,就上了三楼,看看有啥折扣书可买。

  在一排低矮的长柜上,平摊着七八本“蓬莱阁丛书”,这套丛书是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的。丛书名起得很有意味,说汉人将庋藏要籍的馆阁比作道家蓬莱山,有“汉家石渠阁,老氏蓬莱山”之称,后世遂称藏书阁为“蓬莱阁”。丛书中每本均是薄薄一册,其中《国学概论》由章太炎讲演,曹聚仁整理。这一本书,不满百页,从1997年到2003年已是多次再版,可见当时的国学热。正如书中导读所讲,章太炎早年潜心“稽古之学”,对中国古籍研读颇深,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卓越的创见,他讲授的《国学概论》,比较系统地将我国的经学、哲学、文学加以阐述,其中含有不少真知灼见,可称为中国经学、哲学、文学的简史。

  “国学”一说,也蛮有意思,章太炎早在辛亥革命前,说它是“一国固有之学”,爱国就要爱“一国之学”的“国学”,并以“国学”的兴亡与国家之兴亡相连。我记得饶宗颐在《文化之旅》一书中写道,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学,“国学”这一名称叫“汉学”较为恰当。各抒己见,何尝不可。

  书店里一个年轻的店员经过我的身边,说这批书刚刚从书库里拿来。想想也是,《国学概论》毕竟不是畅销书,但里面的文字,经曹聚仁的整理,确实通俗上口。看过鲁迅先生致曹聚仁的信就知道,他们曾讨论过白话与国语的话题。所以曹聚仁在记录《国学概论》时,说要“跳出章师的圈子”。我想,这对于本书的传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此书原价7.2元,现价为5元。

  在书店一个僻静的拐角处,不经意间看到一本湖蓝色封面的《文学兴国策》,封面正中用毛笔写有繁体字书名。这薄薄的一本书,10多年前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作为近代文献丛刊的《文学兴国策》,当年印了3000册,不知剩的多不多。书里所指的文学,不是指文学艺术,而是指文化教育。在“点校说明”中有这样一段话:“中日甲午之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由于中国在这场战争中被过去一向藐视的‘岛夷’小国日本打败,朝野上下深受刺激,变法图强的声浪高涨,1896年上海广学会编译出版了关于甲午战争的文献资料集《中东战纪本末》,引起国人的广泛注意。”

  140多年前,一个叫森有礼的日本人在出使美国时向美国政界、学界发函咨询教育强国之道,并就教育的效用开列了5个方面的细目,即教育对一国物质繁荣的影响,对商务发展的促进作用,对农业和工业的影响,对社会道德及自身完善的作用,还有法律等方面的影响。后受到美国各界的热烈反应,有识之士纷纷复函,各陈己见,组成《文学兴国策》的内容。这本书后来由一个光绪进士任廷旭及美国传教士合译成中文,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其中耶鲁大学校长华尔赛在复函里陈述的各条中将读书列为首条,他道:“论文学有益于富国,凡民之读书者,见人有新创之物,必求有之于己,往往勤其工作,劳其心力,自造他物以为交易之计,而不使人得专其利。且读书之益,又能使人启发心思,振兴新法,以尽制造之利;更能使人熟悉本国与他国市面所需之物。”本书封底上贴了标签,有几个小字注明,原价6.5元,现价3元。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