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安石庙
|
|
朱田文 摄 |
|
王安石像
|
|
王安石县政治理思想的当代价值研讨会
|
朱田文 续大治/文 北宋王安石,是杰出的诗人、文学家、学者、思想家和政治家,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庆历七年四月十七日(1047年5月14日)王安石出任鄞县县令,至皇祐二年(1050年)任满离鄞,王安石在鄞县留下了从政的脚印和思考以及大量诗文。 去年5月和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在重要场合提到王安石治鄞,表示做好“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县委书记,今有焦裕禄做榜样,古有王安石等人值得研究借鉴。 王安石在文学上的成就也不容小觑,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主张“文道合一”。 今年3月29日,国内首次聚焦王安石县政治理思想的专题研讨会在鄞州举行,专家们多角度解读了王安石治鄞这段历史的当代价值。而鄞州,则在新时代的语境里,着力实践和丰富着王安石县政治理思想的当代内涵,努力为全国提供一个更具价值的“鄞州样本”。 王安石治鄞的实践和意义 1047年,27岁的王安石身着普通衣衫,风尘仆仆,从淮南坐小船来到了当时还是穷僻闭塞的海滨小城鄞县,开启了他作为县官的从政实践。 7天后,他开始用脚步丈量鄞县,体察民情。12天内,走遍东西十四乡,调查研究,劝导乡民。这段日夜兼程的“深入基层”经历,被王安石写进著名的散文《鄞县经游记》里:“凡东西十有四乡,乡之民毕已受事,而余遂归云。” 我市地方文史专家戴松岳说,王安石在鄞县的主要贡献有三方面,一是兴水利,强基础;二是重理财,注民生;三是兴教育,办学校。 兴水利方面,王安石的主要成就是修海塘,创造了“王公塘模式”,同时对东钱湖进行治理,“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俞信芳执笔的《王安石与鄞县》一书,对陂塘有详细解释,书中引用《中国海塘工程简史》内容,称王安石为鄞县令,创筑鄞县石塘,呈斜坡式,一改过去直立塘式,后称荆公塘,或王公塘。据乾隆《镇海县志·水利》载:“王公塘在二都,上达县城,下过穿山,塘起于孔野岭下自西而东,横亘以阻海潮。为镇海海塘肇始。” 用现代的话来说,王安石创造的陂塘,打破了传统的直立式,采用塘身向外呈斜坡状,以消减潮势,这样更科学,抗潮能力更强。而“决”,又采用了鄞县人民发明的“碶”来实现,起到蓄淡水阻咸水的作用。 关于王安石治理东钱湖的价值、意义,我市诗人、学者孙武军在《王安石与鄞县的不解之缘》中说,王安石组织率领全县十余万民工,除葑草,浚湖泥,立湖界,置碶闸、陂塘,筑七堰九塘。经全面整治后的东钱湖,从此“七乡邑受沾濡”,“虽大暑甚旱,而卒不知有凶年之忧”。 重理财方面,王安石主要是试行青苗法,“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宋史·王安石传》)。鄞县跨江负海,兼有盐渔之利,自古以来素有商贸传统。王安石深切同情人民的艰辛,主张以天下之财养天下之人,施行青苗法以解决民生之困。 王安石任鄞县令时发现,青黄不接时节,虽说没有受灾,但在官方税收及豪强的盘剥之下,还是有不少百姓生存艰难,于是,王安石将官府粮仓(常平仓)打开“发粟”给百姓,也就是低息借贷,等来年百姓收割后再还上新谷。这样粮仓中的陈年粮食经过出借,得以更新,百姓也渡过了难关,可谓一举多得。这就是王安石在后来的变法中实施的化常平仓为青苗仓的实践———青苗法。 此外,王安石还上书改革盐税制,并提出一系列财政制度改革的设想。 兴教育方面,王安石中兴学校一事应该大书特书。北宋以前,甬上教育几乎不成气候。庆历八年(1048年),王安石将县治附近的孔庙作为学校,“鄞县始有县学”。 当时的鄞县县治设在三江口,也就是现在宁波老城区内,鄞县孔庙在如今的第一医院位置。当时的鄞县,连一个可以担当老师的人才都没有。王安石遍访山野硕老,终于找到了杜醇、楼郁、杨适、王说、王致等五位饱学之士,史称“庆历五先生”。在王安石的倡导下,明州形成了官学、书院、蒙学三个教学系统。 王安石创办县学,对宁波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此后百年,“甬上第一状元”张孝祥名世,甬江流域产生了近3000名进士和12位状元,这在全国也不多见。而在学术上,从南宋杨简到明清的王阳明、黄宗羲延至清代的万斯同、全祖望,“浙东学派”名扬四方。浙东文脉源远流长,王安石开了一个头。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楼劲在谈到王安石和鄞县的关系时说:“为什么王安石在鄞县全面地孕育和思考他的变法,这个问题是值得深思的……我认为是王安石成就了鄞县,鄞县也成就了王安石。”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导虞云国认为,王安石在鄞县积累了作为地方一把手的首创经验,这是他变法前种种准备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一经历让王安石形成了自己的治国理政思想:“在天下之民所构成的大一统的国家里,县政治理的好坏与否,关系到国家对天下的治理,因此县政是巩固整个朝廷统治的根本所在。” 王安石在鄞县的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代县令王安石在鄞地的文学创作成果颇丰。 据董有华、邱明良在《王安石与东钱湖》中统计:庆历七年(1047年),王安石作《读诏书》、《与马运判书》、《鄞县经游记》、《上相府书》;庆历八年(1048年),王安石作《先大夫述》、《上杜学士言开河》、《上运使孙谏书》;皇祐元年(1049年),王安石作《善救方后序》、《省兵》诗;皇祐二年(1050年),满秩而归临川,作《登越州城楼》,仍念念不忘鄞县山水。 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刘成国在研究中发现,在鄞县的三年时光,是王安石诗文创作的发轫期。认为王安石在此期间所撰的古文,均有为而作,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阐述个人独特的政治、文化理念,叙事简洁,说理透辟,议论高奇。一些篇章得到古文领袖欧阳修的赞誉,并入选欧阳修编撰的《文林》。这标志着王安石已经在文坛上锋芒毕露,确立了古文名家的地位。 诗歌方面则创作了《秃山》、《龙泉寺石井》、《登飞来峰》等名篇,或托物言志,或直抒胸臆,如“天下苍生待霖雨,不知龙向此中蟠”,“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等。 王安石在鄞县创作的诗文记述了他在鄞县的见闻和内心情怀,如《泊姚江》、《天童山溪上》、《鄞县西亭》、《戏赠育王虚白长老》、《答王致先生书》、《请杜醇先生入县学书》、《明州新修刻漏铭》等,其中,《天童道上》一诗尤为后世称道:“山山桑柘绿浮空,春日莺啼谷口风。二十里松行欲尽,青山捧出梵王宫。”一个“捧”字写活了风景。 在《离鄞至菁江东望》中,王安石对在鄞县的生活和鄞县人民充满了眷恋之情:“村落萧条夜气生,侧身东望一伤情。丹楼碧阁无处所,只有溪山相照明。”而在多年之后,他又在《忆鄞县东吴太白山水》中深情忆起鄞县:“孤城回首距几何,忆得好处长经过。最思东山春树霭,更忆南湖秋水波。三年飘忽如梦寐,万事感激徒悲歌。应须饮酒不复道,今夜江头明月多。” 王安石携夫人在鄞奔波忙碌,生下一聪慧的女儿,但由于照顾不周,女儿在一岁零两个月时,生了重病不治而夭折。王安石下葬爱女之后曾写过一篇墓志,在女儿死后两年,王安石即将解任,临行之前的一个晚上,他坐船来和女儿告别,于是有了这首令人泪奔的短诗《别鄞女》:“行年三十已衰翁,满眼忧伤只自攻。今夜扁舟来决汝,死生从此各西东。”千年之后,我们读此诗,仿佛看到一位父亲强忍的泪水,滴落在小小的孤坟上,濡湿了女儿小小的灵魂,也令读者心痛不已。这就是诗歌的力量,优秀文学作品的力量。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对王安石的诗文大加赞赏。 值得一提的是,在鄞县时王安石无意中获得了200篇杜甫诗歌,开始精研淬磨,数年后写下了名篇《杜甫画像》,将北宋诗坛上的学杜之风推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同时,对杜诗的揣摩学习,也使他本人的诗歌创作精益求精,并开启了诗风的转型。 如何打响“王安石与鄞州”文化品牌 鄞州在寻找地域文化和人文传统的精神内核和人文坐标时,敏锐地感知到王安石对于鄞州的重要意义。2010年,区委宣传部组织专家学者编写了《王安石与鄞县》一书,以翔实的资料、丰富的内容和系统的叙述,全面介绍了王安石在鄞县的事迹和贡献。书中收录了王安石在鄞县期间的诗文作品,汇聚了历代人物对王安石的评论、传记和相关资料。该书的出版,为关注王安石与鄞州关系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简明的文本,也为专家学者研究相关课题提供了一条路径。 有识之士一直关注着王安石。邱隘镇干部沈小宝从1985年起,在东钱湖参与了王安石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王安石纪念馆的筹备工作,从此“结缘”王安石。2006年之后,沈小宝着手创作关于王安石在鄞县的小说,至2009年完成初稿,又花了10个月时间修改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王安石在鄞县》(三卷本),该小说共计52章、90万字,于2010年9月正式出版。 2013年4月至今,鄞州区委党校高级讲师鲍素萍将“王安石治鄞”作为宣讲的主题,在全区各镇乡(街道)及一些单位,宣讲了20余次。 “王安石对鄞州的影响是深远巨大的,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历史已经证明,无论什么时代,社会进步都离不开创新、变革之精神。今天,我们以王安石为例,要寻找、演绎鄞州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从历史中汲取营养,挖掘和弘扬王安石的时代价值。”中共鄞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沈剑波说。 2014年,鄞州区委宣传部启动“王安石与鄞州”的文化品牌打造,以“王安石与鄞州”为主题,重点宣传弘扬其担当精神和为民情怀。目前,正组织有关专家编撰出版《王安石鄞县县政实践研究丛书》,包括《王安石鄞县行实资料集》、《王安石鄞县诗文白话译》、《王安石鄞县遗迹图册》、《王安石为官———领导干部官德教育读本》等。丛书将从多个角度宣传、解读王安石,为鄞州打造王安石文化品牌提供更为翔实的第一手史料。 以王安石治鄞为主题的文艺作品的创作,也在精心策划和组织中,如拍摄大型历史人物纪录片《变法名相王安石》等。我市有关专家指出,要以保护弘扬地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打造“王安石与鄞州”的品牌,要将鄞州璀璨的历史人文风貌和今天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融入到王安石品牌的宣传弘扬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