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财经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6月01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治“有偿删帖”须追根溯源

    □张弓

  全国“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整治第一大案公布,让网民大跌眼镜。湖北省破获的这起大案,涉案省份22个,涉案人数2000人,涉案金额超过5000万元,其中一名26岁从事删帖业务的犯罪嫌疑人,4年净赚780余万元,平均月入超过16万元。年纪轻轻就有这样丰厚的收入,是他的同龄人望尘莫及的。嫌疑人自曝,全国每年删帖产业的收益数以亿计,从业人员数以万计(据新华视点)。

  经济学家们经常说,有需求就会有市场,那么,“连办案民警都不敢相信”的“有偿删帖”亿万元大市场,它的巨大需求来自哪里呢?

  举报官员的帖子,是重要来源。在警方获取的犯罪嫌疑人删帖资料中,有“官员包养情妇”等桃色新闻,有“官员拥有豪房、豪车”等腐败新闻。山西某县委书记有52条删帖记录,每条价格从300元到2000元不等,合计金额超过3.8万元。“表哥”杨达才在被查之前,网上涌现大量举报帖子,不少“公关公司”“删帖中介”及某些网络管理员,也删过关于他的帖子。十八大后,全国出现过一股网络举报高潮,那时删帖者的生意非常红火,经常忙到凌晨。

  企业也是删帖大客户。大量企业,特别是一些知名公司有需求,上市公司更是其中的大头。每年“3·15”前夕,删帖公司的相关订单都接不过来,内容多是涉及老百姓生活的环境保护、食品安全、住房及医药等行业的违法违规行为。

  还有就是公众人物,包括演员、明星等。他们发现自己的负面信息,尤其是关于“个人隐私、艳照或成名前的照片、视频”等,都要求删除。大概是因为这些人物钱来得比较容易,所以多数出手大方。

  上述三类的删帖来源中,除演员、明星的帖子内容,涉及的多是自身的隐私外,企业与官员的删帖,则都涉及公共利益。企业的不良行为,多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网上发帖举报,则是对企业违法缺德行为的舆论监督。把这些举报性质的帖子删除,实际上掩盖和保护了有关企业的不良行为,使消费者不能广泛获得正确信息,无良企业又得不到及时查处。官员所删除的帖子,多涉及作风与腐败问题,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官员的一种有力监督。把这些帖子删除,实际上就是包庇腐败行为,让他们得以继续危害人民。而且,官员删帖所花的钱,很多是公款支付。就是说,他们用纳税人的钱,为自己消除犯罪线索(其实作用有限),更让人难以容忍。

  被删的帖子中,不排除其中有道听途说、造谣陷害的。即便如此,也不应花钱去删除。不真实的,可以运用网络平台加以澄清,恶意诽谤的,可以通过法律途径以证清白。杭州娃哈哈集团因一条“饮料里含有肉毒杆菌”的谣言,半年损失20多亿元。他们没有找人删帖,而是把谣言始作俑者告上了法庭。杭州上城区人民法院5月28日作出判决,吉林农妇于某当庭向娃哈哈赔礼道歉,考虑到被告认错态度和实际赔偿能力,娃哈哈愿意放弃20万元的索赔金额,并自己承担诉讼费用。这样处理,既合法规,又切情理,不是很好吗?

  总之,无论属于何种情形,花钱删帖,就是心中有鬼。所以,在查处“有偿删帖”的同时,对于犯罪嫌疑人交代的企业和官员的删帖记录,当要顺藤摸瓜,一一追查。这样,不仅能从中发现一些企图蒙混过关的腐败分子,还能切断“有偿删帖”的黑色利益链,从源头上遏制这种祸国殃民的非法行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