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读 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6月15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永不散场的相会

———读海飞主编的《故园春仍在》

    潘玥婷

  拨开时空缭绕的薄雾,《故园春仍在———名家故居逸事》让我们和鲁迅、茅盾、梁实秋、丰子恺、俞平伯、夏衍、柔石、冯雪峰等文人名家一一相遇。

  海飞主编的《故园春仍在》追溯了29位名家故居的前世今生,以及主人的过往逸事。文集笔调清丽隽永,写作者的寻访足迹仿佛带我们走进了一场盛大的相遇。也许是静处深巷,也许是依山临湖,也许厢房紧闭,也许人群喧嚣,但不管哪一处,故居都是一个窗口,让我们窥见一份精神,一种气质。 

  随书一起走进蔡东藩那间尘封已久的厢房内,暗旧的木纹布满了沧桑的痕迹,你很难想象这里就是那部《中国历代通俗演义》的创作现场———临江书舍。这是蔡东藩当年租住的房子,用于《中国历代通俗演义》的写作,它见证了一个超然忘我、淡泊名利的作家无数个青灯黄卷的夜晚。同时,故乡的一切也给了名家们创作的灵感和写作素材,如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的乌镇、鲁迅《祝福》中的鲁镇,还有巴金对于李家祠堂这一象征着权利的大家庭的反抗,成为他日后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

  然而故居对于名家而言,并非仅是生活和创作的场所,是灵感和素材的来源,它更给予了文人精神的滋养。随书走访故居,自然不可错过茶香氤氲、曲径通幽、典雅清丽的西子湖畔。逢着江南温润的细雨,踏着高低不平的青石板,往巷子深处走去,你是否也曾期待遇见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然而时间一点点地侵蚀着粉墙黛瓦,属于戴望舒的雨巷———杭州大塔儿巷早已是旧时光景不再,那一曲凄婉惆怅的哀歌却恒久地盘亘在悠长的巷子内。出生于西子湖畔的戴望舒自小受到良好的古典文化熏陶,杭州温润的气候赋予了戴望舒与生俱来的阴郁气质,让他将失恋的愁苦和失意的郁闷倾注在了“雨巷中结着哀怨的姑娘”这个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意象之上。

  而杭州对于俞平伯而言,又具备另一种非同寻常的意义。1920年,从伦敦回国的俞平伯住进了位于外西湖的俞楼。这座清幽雅致、书香浓郁的建筑是他的曾祖父俞樾遗留下来的宅邸,显出一派高洁与沉静。俞平伯回到这里,其实也是在追寻和继承先祖的文化根基。在童稚时期,俞樾就对他寄予了殷切的期望。俞平伯虽然只是在杭州“小住”,但杭州对他的文学风格的形成与文学作品的创作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不管是城市的喧闹,还是湖山的清丽,抑或是俞楼所显现的文化积淀,都奠定了俞平伯文学与文化学术的精神根基。他后来的新诗创作也呈现出简练整齐、幽深绵密的特点。

  一路寻访。走过和风细雨、温文典雅的西子湖畔,来到灰砖黛瓦、石雕门楼、马头墙高耸的浙东山区,便多少感受到了不同的气息。而与这典型的浙东风格居民建筑相一致的,是浙东人倔强、充满硬气的性情。我们熟知的名家冯雪峰便是其中的典型。在浙江省义乌县赤岸镇有一个四周小山环抱的村落———神坛村,冯雪峰便出生于此。义乌为古越属地,其村民在与自然和社会的长期斗争中形成了顽强硬朗的民风,这是一种融入每一个村民血液的土地性格。冯雪峰具有鲁迅所说的“浙东人的老脾气”———倔强执拗,易于偏激,却又坦率真诚,独具个性。这种性格特质也为冯雪峰跌宕起伏的一生埋下了伏笔。他是满怀热血的学潮带头人,他是冒着严寒、顶着凛然大风北上求学的赤子,他是坚定的革命斗士。冯雪峰对自由的向往,让那被倔强与不屈充斥着的身躯力图突破一切阻障。即使在爱情面前,浙东人的正直也让他在面对志同道合却已有男友的丁玲的表白时,选择了沉默拒绝。带着一生的倔强反抗,即使遍体鳞伤,冯雪峰依然如雪峰一样挺立,就如“雪峰故里”那座坚毅的半身铜像。

  当然,寻访名人故居的作家们也不禁在书中感喟:“故园已逝,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勉强地探寻、艰难地辨认,都敌不过时间之手。”今天的故居大多只剩下吱呀作响的木板楼,物是人非,旧时光景难觅;或是被开发成旅游景点,然而熙熙攘攘的人群带来的喧闹里是否真的有一份沉思与尊敬?倘若有这些当还算幸运,有一些故居早已无处寻觅,或在勉强算得上旧址的地方,透过一隅荒草、石缝间的青苔,依稀可见岁月留下的沧桑。

  而世间又有什么可以敌过时间呢?我想是有的,那便是文人精神。斯人已去,故园春仍在。与名家故居的相遇,是永不散场的精神聚餐。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