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 24日,一组拍摄于南京师范大学附中宿迁分校校园内的温馨照片,感动了众多网友。照片显示:暴雨中,200多个孩子手举雨伞,相向而立,搭起了一座近200米长的遮雨“彩虹”,没带伞的孩子,通过这座“桥”到食堂就餐(6月28日《华商报》)。 但新闻后面的跟帖显示,不少网友对学生的善意表示怀疑,并对这座由雨伞搭起的“彩虹桥”进行技术分析:“一群二货,难道你妈妈没告诉你们,两排伞是两个分水岭,中间人走的过道是水帘吗?这是给没伞的学生打伞呢?还是泼水呢?”“雨伞撑开面积大于人体柱面,确实加大淋雨量……”“在这个雨伞走廊中行走,肯定要比在外面极速行走淋到更多的雨。” 这类貌似“科学”的技术分析,比雨水还让人感到寒冷。这些网友何不换位思考一下:当你从“彩虹桥”下走过时,内心感受会是怎样的?难道会因为多淋了点雨而记恨打伞的同学?只要没丧失正常的人性和良知,即便全身淋湿了,内心也一定会充满感激和感佩。我相信,穿过“彩虹桥”的短短几十秒时间感受到的暖意,一定会长久地留存在许多同学的记忆深处,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今后的为人处世。 事情的起因是,该校副校长张坤看到天下雨,只是在校广播上提醒有伞的同学帮助一下没带伞的同学,想不到百来号有伞学生不约而同搭起了这座“彩虹桥”。因为自发,故格外珍贵,格外令人感动。这恰恰佐证了学校的教育理念收到了实效。该校校长汤春妹说:“我们就是要把孩子们培养成有温度的人,能够关爱他人,帮助他人。”为此,学校开发了一门叫“文明志愿”的新课程,包括感恩教育、励志教育等12大类,每个学生必修,且每学期至少要做6个小时的义工。 在应试教育一统天下的当下,该校能开出“文明志愿”的必修课,殊为难得。这样的课不是教学生怎么考高分,而是教学生怎样做人。从人生的终极意义上讲,教育学生怎样做人,远比教育学生考高分重要和迫切。怎样从应试教育中突围出去,该校可谓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正基于此,我才要说,某些网民对学生的自发善举作出冷冰冰的技术分析有失公平。他们有根有据的分析貌似客观公允,其实恰恰暴露出当今社会的一大怪象:即对任何善举和义举都不信任,都要予以质疑和讥讽。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心态,若任其蔓延,只会对社会造成伤害。因为理所当然的逻辑是,假如人人戴着有色眼镜去对待一切善举和义举,结果只会让善举、义举越发稀缺,行善之人越来越少,世道人心必定会越来越浇薄。 当今社会,很多社会现象不尽如人意,正需要我们对一切善举和义举大声喝彩,包括那些无甚恶意、稍显作秀的善举和义举,至少不要冷嘲热讽,一棍子打死。真的,我们的社会太需要“温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