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淑萍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每一个读《红楼梦》的人,因为学识、视野、个性、阅历的不同,解读的视角也各不相同。 陈去生,离休干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毕业生,早年曾就职于中央党校。几十年笔耕不辍,有多部著作面世,82岁高龄时又出版《红楼杂谈》。 全书分四辑,分别是“经济篇”、“哲理篇”、“语言篇”和“拾零”。 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经济是一个重要原因。贾府,这个钟鸣鼎食之家,元妃省亲时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到后来入不敷出,有时甚至靠典当过日子。红楼梦不仅是良缘梦,更是繁华梦、欢乐梦。作者以一位经济学专业人士的敏感,从《红楼梦》中的一些小物件、小细节去解读当时的社会经济,去探寻封建大家族由盛至衰的根源。开篇即从二丫头的“纺车”说起,解析当时中国的经济结构,清康熙年间,耕织结合的自然经济占着主导地位。此外,从贾府的舶来品联系到清王朝海上的通商交易,从乌进孝的缴租清单解构当时封建地租的形式为实物地租、货币地租和附加地租。对于家族内部的管理,也以经济学的角度加以阐释。如果说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经验是落实了岗位责任制,那么,探春的改革则在于废除不合理的规章制度,落实承包责任制。秦可卿远见卓识,临终托梦王熙凤,要在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那是一种全局性的计划和策略。可是,王熙凤却专注于自身弄权敛财,对“预案”置若罔闻,最后贾府事败,“一败涂地”。 作者还风趣地说王夫人有“高招”,因为她安插了袭人这个“间谍”。贾母的“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都不管,她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选准了接班人,充分放权,但对重大问题仍亲自决策、处理。园子里有人赌钱,她杀伐果断,绝不手软。人都道林黛玉寄人篱下,作者却反诘:林黛玉真的一无所有吗?林家四代封爵,林父是前科探花,巡盐御史又是一个肥缺,加之黛玉没有兄弟姐妹,一笔可观的遗产很可能被贾琏暗箱操作,带回了荣国府。这些解读,另辟蹊径,颇有新意。 作者在系统地梳理《红楼梦》经济元素的同时,还结合当今世界的现状和企业管理,提出自己的见解。借古可以鉴今,同时,以现代人的视野去解读历史、名著,让历史与现实对话,更具有思辨和启迪意义。“历史和现实相互阐释要做到自然贴切,文气通畅很不容易。”红学家应必诚在阅读此书后说。尽管,从古事联系到今事,本书的大部分内容自然贴切,也有部分缺乏过渡,显得生硬。但是,瑕不掩瑜,这种打通时空的对话,乃是该书的新颖、独到之处。 《红楼梦》包含了深刻的人生经验和哲理,真假、正反、离合、聚散、兴衰、苦乐、阴阳等,都是对立的统一。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小说中,在大的政治社会背景下,有农民和地主的矛盾,有不同的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在家族内部,主子和奴才,奴才与奴才,母女、妯娌、婆媳、夫妻、兄弟、嫡庶之间的矛盾更是夹缠不清。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解析错综复杂的矛盾和人际关系,整体上宏观把握,精细处寻幽入微,条分缕析,让读者在艺术审美的同时感受丰富的哲学意韵。 如果说,“经济篇”和“哲学篇”体现了作者浓厚的专业色彩,那么,后面的“语言篇”和“拾零”则是完全以文学爱好者的角度去解读、赏析。一直来,《红楼梦》是不衰的话题,评点派、题咏派、索隐派、考证派、解梦派、辨伪派……流派众多;明珠家事说、排满说、脂本作伪说、青楼说、西溪说、秦学、红楼梦密码破译……众说纷纭。在这部书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单纯”、“本分”的读者。他熟稔全书,痴迷其中,每一处皆细细咀嚼、体味,所有的评点、赏析围绕文本展开。他着眼于《红楼梦》中的谐音、绰号、俗语、叠音词、暗笔、反语以及回目,引导读者体味原著的精细、微妙之处,深入浅出。 诚然,书中阐释的一些内容,此前也曾有人涉足,但写得如此系统、翔实、趣味横生的不多。这得益于作者的理论和文字功底。 书中的插图,是画家陈承豹的作品。人物用笔精炼,线条流畅,富有动感。书的装帧典雅素洁,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让人感到愉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