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远 垃圾分类,要说容易,那就是举手之劳,但为啥好多人做不好呢?有居民认为,如何区分不同种类的垃圾,“像是做一道道选择题,记不住”。不破除这一畏难情绪,垃圾分类在起步阶段就会“掉链子”。 垃圾分类处置古已有之。7000多年前,河姆渡人就利用垃圾造福自己,如利用动物骨头加工骨哨与纺织工具,人与牲畜粪尿作为肥料,用稻秆盖房,谷壳煮饭或加泥糊墙。古人还严禁在道路上乱倒垃圾,违者严惩不贷。像《汉书·五行志》载:秦连相坐之法,弃灰于道者黥。 笔者少时生活在农村,文化知识不高的乡亲都晓得区分有用垃圾与无用垃圾,前者不能扔掉,动物骨头、柑橘皮与鸡鸭毛可卖钱,吃剩的贝壳可换麦芽糖。前些天,我参观了垃圾分类试点小区———海曙区国医小区,不少老年居民垃圾就分得比较准确。 记忆是印象的累积。“庖丁解牛”“卖油翁”等历史典故告诉我们,凡事只要勤做多做,掌握了规律,就能记得住、做得好。兴趣与利益是记忆的“酵母”,垃圾分类利国利民,乐于此事,就不怕记不住、做不好。关注也有助于记忆,分类知识用心记,时间一长,自然就记住了。不少老人学用电脑、智能手机,刚上手时觉得功能太多记不住,会犯晕,但兴趣大加上反复使用,坚持下来,也会玩得“很溜”。 垃圾分类能否“记得住”,关键看是不是把它当回事,用心去做。就像古文《为学》中所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相信,聪明能干的宁波人不会被垃圾分类这事儿给难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