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昉 截至今年6月底,浙江省共有各类市场主体441.4万户,以此来推算,相当于平均12个浙江人里就有一个老板,这个比例居全国首位。在这些市场主体中,共有企业135.2万户,其中私营企业120.2万户,占88.9%,私营企业占比也为全国最高(7月24日浙江在线)。 这两个全国领先的数字,令人鼓舞。 有人形容: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出现,像下雨一样,开始稀稀疏疏,逐渐纷纷扬扬,一阵紧似一阵,终于连成一片。私营企业就是如此。改革开放以后,国家财政收入来源多元化,2001年,浙江省税收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非公有制税收总量首次超过国有企业,成为第一税源,表明浙江经济起了“质”的变化。这意味着,浙江在全国率先进入了市场经济。这是浙江对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一大贡献,闪烁着领跑者的风采。 在这场创业运动中,首当其冲的是手握锄把的农民,“眼望大烟囱,七尺锄头拿勿动”。当初,越来越多的农民不甘心守在一块土地上营生,办起了乡镇企业,渐成突起之势,并逐步演化为私营企业。农民在村里盖房,是纯生活资料;盖的房子用来办企业,就成了为生产资料;能者进城,富者进城,投资兴业,变生活性消费为生产性投资。于是,浙商风云初起,“创二代”风云再起。市场经济里,最尊重人才的不是政府、不是政策,而是市场机制,对它来说,人才不是毕业出来的,而是创业出来的,敢闯敢干,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到了“创二代”,他们把掌握的知识直接投入市场,与父辈的资本结合,成为新一代“知本家”,更是如虎添翼。创业,也成为许多大学生的首选,他们中的一些人把买房“首付”变为创业基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件事,不是买房,而是创业。 而这场创业运动的主导者,无疑是各级政府。在市场经济的改革还不明晰时,一些地区容不得与现行经济政策不太一致的现象出现,扼杀了很多新经济因素。而浙江的态度相对宽容:一种经济现象初始阶段,没必要去管死它,如果它是合理的,它会发展壮大,如果它是不合理的,它会自然淘汰。而如果这种经济现象对富民强国有好处,并已发展成为一种趋势,虽然超出了现行政策范围,对政府来说也要顺势而上,去修正政策而不是去扼杀经济萌芽。 正是这两个主要因素,造就了浙江市场经济的“两个全国领先”。 宁波作为浙江创业的主力军,是浙江的“第一方队”,但标兵渐远、追兵群至,要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任重道远。据《宁波日报》报道,当前,越来越多的“4050”下岗、离职人员,也迎着大众创业的浪潮,尝试着为自己走出一条不同的路。创业,不仅是年轻人的选择,也成为中年人的事业。但创业注定充满艰辛,为此,政府要因势利导,搭建平台,为创业者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