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岚 实习生鲍周雅)轨道2号线运营在即,与之配套的110千伏地下输变电系统也在紧张施工中。与以往地下管线土建施工工序不同,此次电力施工单位首先委托市测绘设计研究院给地下管孔“定位”,拍张“X”光片,然后进行穿缆作业。据悉,市测绘院运用国际先进的惯性制导测量系统,辅助结合管中机器人,率先破解了困扰管线探测行业多年的特大深埋地下管线测绘这一技术难题。 记者日前来到位于镇海区明星湾生态农庄里的一个电力管线测绘点。现场有一个深度约两米的水泥电力深井,井中相对两面各有8个管孔,三位年轻测绘者正在忙碌。一个下到井中,负责管孔内探测仪器的操控,另两个在井边帮助收放系着探测仪的钢绳。 进入管孔的探测仪是如何工作的?“一个叫惯性陀螺定位仪的精密仪器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工程测量所副所长袁峥介绍,近年来,非开挖施工地下管线越埋越多,但因无法精确定位,导致后续埋管或地块开发隐患重重,地下空间使用浪费很大。为解决非开挖管线探测难题,市测绘院两年前引进了比利时的惯性陀螺定位仪三维定位技术。该技术同时结合了陀螺仪定向、惯性导航、计算机三维计算等技术,在目前已知的非开挖测量技术中,测量精度最高,一般可控制在平面25厘米以内,垂直10厘米以内。 “当拖曳惯性陀螺定位仪穿行于待测管线时,仪器将自动追踪记录其在管孔内的运动轨迹,并据此计算生成三维坐标与位置图。”负责现场测绘的工作人员说,让仪器顺畅地在管孔里跑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预埋管线时间久了,会有杂物,有的还会互相缠绕,给设备通行带来很大麻烦。”记者看到,仅这百米管线,仪器来回跑了六趟,并在现场导出数据核验记录是否有效。“接下来,我们将对这些数据再处理,使管线任何一个位置有一个准确的坐标点和标高值,最终勾画出一个完整又精确的地下管线位置图。”工作人员说。 据悉,本次测绘的是轨道交通2号线湾塘至双桥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全线长8公里多,涉及顶管18段。此前,市测绘院还成功对中山路综合整治工程工地内一根横跨世纪大道、长度近400米的深埋燃气非开挖管线进行了精确三维探测,再次刷新了由该团队保持的国内单次高精度探测深埋管线长度的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