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宁波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8月27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亲身感受说“十不”

□易其洋

  1995年9月,《宁波市民“十不”规范》发布,到下个月,就整整20年了。1996年7月,我来宁波工作,算来也快20年了。时间上的重合,让我对“十不”有着亲身体验和深刻感受。

  刚来宁波那几年,出行多是骑自行车或坐公交车。那时,街头红绿灯不多,马路中间也少有隔离栏,闯红灯的、乱穿马路的可谓比比皆是,自己和同事也是,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头、难为情,即使有交警,“法不责众”,也是眼开眼闭。外出时,经常看到有人随地大小便,特别是一些僻静角落和江边、湖边、河边,有些墙上画着乌龟,写着咒骂随地便溺者的话,天气热时,一些背街小巷恶臭难闻。至于随地吐痰、随地扔垃圾的,好像更多见,也很少有人管束或劝说。

  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一段时间做编辑,常常收到记者“贪心市民顺手牵羊,街头花盆不翼而飞”之类的稿子。至于在公共场所抽烟,那时好像根本不算个事儿,有人抽烟,没人会阻止、敢阻止,抽的人心安理得,受“二手烟”之苦的人也见怪不怪。

  想想过去,看看现在,感觉变化和进步确实挺大。随地便溺,现在几乎看不见了;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的还有,但比以前少了不知多少;偷着把街头的盆花搬回家的“新闻”,已经好多年没看到了;别说在公共场所“喷云吐雾”,私下里抽烟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出口成“脏”、一张嘴就“爆粗”的少了,“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不好意思”“请多包涵”等文明话语多了;至于以往媒体经常报道的“牛皮癣”(乱涂乱贴)、乱堆乱占、损坏公物、毁坏绿地等行为,也真的是一年比一年少见了。

  变化当然是有原因的。持续不断的宣传、提醒和劝导,让越来越多的人心中有本“是非账”,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生活越来越好,追求也更高了,更在乎自身形象和身体健康了,像把公家的花偷偷拿回家这种没档次、丢面子的事就不会也不屑于去做了;大家普遍接受了“抽烟乃不健康生活方式”的观念,许多人能戒就戒了,能不抽就不抽了;公厕、公园、公共绿地多了,督查者、志愿者越来越多,公共设施和服务越来越完善高效,有些“随地”已经没了必要;从小就受到公共文明礼仪教育的“小伙伴”们,渐已长大成人,“童子功”练成,就成了一生的习惯;还有人们的权利意识、公共意识和“群己边界”意识不断增强,不好不对的事情,不做的人多了,批评监督的人多了,就会形成氛围,对更多人形成引导和约束,许多人也会见贤思齐,从我“改”起,等等。

  时间是最好的改变者、见证者和检验者。“十不”,确实称得上城市文明的助推器。但转念想想,这可是用了20年啊!而且,有些陋习远未绝迹,像“中国式过马路”,像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争抢座位、不排队等。所以,还是应该说一句:“十不”尚未成功,大家仍需努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